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群制造与集群创新分别代表着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从集群制造发展到集群创新是中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国家高新区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案例式探讨。分析表明,张江高科技园区三大高端主导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比较完善,网络集聚特征鲜明并已具备了较为强大的集群制造功能;集群制造也促进了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得以初步显现。但总体上看,三大主导产业集群的集群制造功能仍然是其主要特征,在向集群创新功能转化的过程中尚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宗杰  史述龙 《经济问题》2008,341(1):63-65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许多国家正在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产业集群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介绍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经验,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流通路径对其发展壮大起到关键作用。依据对安徽省目前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流通路径可以归结为农户到龙头企业、农户到合作组织和农户到批发市场三种,对这三种路径进一步研究表明现存流通路径存在诸多的缺陷和发展障碍。通过对流通渠道创新、经营方式创新、交易手段创新和流通技术创新四个流通创新方面可以解决安徽省现存农业产业集群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创新和产业化能力不足问题,加拿大政府于2018年启动了创新超级集群建设工作,该集群作为一种政策创新,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全面介绍加拿大创新超级集群的总体情况和发展现状、政策支撑和治理特点、建设措施和发展模式,并总结其经验启示,以期为我国的创新集群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一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是创新.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为主线,研究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江西省为例进行区域性的案例分析,希冀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二玲  史焱文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12,32(11):113-119
基于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分析框架,通过对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91家农户和46家农业企业的实地调查,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创新体系可以看做是由创新主体、创新网络以及创新内容三个部分组成。外地同行企业对农业集群创新起主导作用,而传统农户仅仅是用祖传技术或模仿;本地企业中创新地位异质性较高;政府在农业集群创新中的直接作用较小,但紧密的产学研结合,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合作网络来说,知识网络呈多核心结构,网络集中度和密度均较高。与农区制造业集群相比,农业创新更加依赖外地同行企业和市场需求,更重视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扶持的领域。武汉市发展环保产业既有国家政策支持、宏观环境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科教资源丰富和区位优势明显等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存在市场信息资源整合不够、科教资源整合不够、政策资源整合不够与制度创新不足等发展障碍。武汉市发展环保产业必须实施资源整合,创新制度和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武汉市环保产业集群的大力发展,把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讨产业集群中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所依赖的知识基础的分布性和知识基础的两种类型,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两种表现形式和特征,并重点研究了适应知识基础分布式特征的全面型创新网络的组成。最后,以东莞石龙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其知识基础的组成,以及创新网络中的主体基于不同知识基础的交互式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新集群,即创新性的产业集群,是由基于一定地域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等组成的,并能通过畅通的渠道聚集、开发、利用地域内外的各类创新资源,不断向外转移高新技术和推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网络系统。科学理解和全面把握创新集群的实践意义,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上海市发展创新性产业集群意义重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因此,培育和发展产业创新集群,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创新集群的促进机制,从政策型集群转化为效益型集群,着力发展创业型,原创型,高端型,服务型集群。  相似文献   

10.
在以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与传统的区域发展要素相比,科学技术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方向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高低的决定性要素。因而,大学衍生企业作为知识扩散和应用的结合体近年来备受区域政策制定者的青睐。文章从区域创新的视角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首先受到国家创新战略引领的制约;其次,受到区域技术人才来源环节的畅通及外部支持网络的影响;再次,大学衍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取决于与其它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互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美国有关机构和媒体曾宣称“中国制造”的成功“秘诀”在于它的产业集群.国内也有媒体附和说“产业集群是中国经济第三次浪潮的发动机”。然而在以集群经济出名的浙江.产业集群却面临盛极而衰的危机,这说明并非拥有产业集群就拥有经济竞争力,只有理清集群经济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趋利避害,才能把集群经济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蔡茂森  莫琪 《经济论坛》2006,(18):80-82
一、引言随着近年来国内外企业集群发展的巨大成功,企业集群的组织形式及各种集群效应日益受到学术界内外的关注。从亚当·斯密的专业化分工,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到韦伯的工业聚集,再到威廉姆森的中间性组织,众多学者认为企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成本节约、学习创新、品牌广告等集群效应,相应地为集群带来了生产成本、差异化创新、区域营销和国内国际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波特的企业集群新竞争优势理论(M.E.Porter,1998,《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提出了包括市场需求、用户和替代产品竞争者等要素在内的“菱形”框架,开始强调市场因素对提升集…  相似文献   

13.
关于集群创新优势的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相似文献   

14.
李天成 《经济论坛》2014,(8):109-112
农业产业集群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河北的农业产业集群处于孕育阶段,存在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等问题。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原理识别河北的农业产业集群,以理论和实证的方法探讨其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集群创新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实现的可行性。文章从产业集群相关概念入手,论述了集群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集群创新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集群政策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政府应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创新集群的发展?欧盟及其成员国为此开展了大量的政策试验,其集群创导项目的实施也有力地推动了创新集群的生成。对欧盟集群创导项目及其典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欧洲创新集群的发展状况,为我国的创新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是创新集群的两个本质特征。对创新行为、创业活动、创新集群发展三者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后发现:对创新与创新集群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已经由企业创新活动视角延伸到社会规范、政治文化领域;创新集群中“集群式创业涌现”现象成为研究的重点。关于创新集群中创新与创业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缺乏有效的分析框架,应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王鹏  赵捷 《经济前沿》2010,(6):14-24
区域创新环境对产业集群升级具有重要影响,现有的理论和模型并不能有效地解释这些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相关文献也缺乏把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集群升级两者结合起来的实证研究。本文利用200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经济、社会数据,结合产业集群升级理论和区域创新环境理论,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经济计量方法,对区域创新环境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由创新基础环境、创新技术环境和创新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组成的区域创新环境中,创新技术环境在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是一个"迷你型"的创新系统,产业集群升级的本质是集群创新能力的不断获取和提升。三螺旋模型是发展中的一种动态创新系统,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创造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能力与绩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该文以丹麦风电产业集群升级为例,探求大学、企业和政府在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试图找出三螺旋互动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联结,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集群的内在涵义并依据OECD的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以最大值法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法相结合的价值链集群识别方法,并借助平衡计分卡构建了价值链集群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PCA/DEA复合评价模型进行识别,将创新集群识别方法用于上海创新集群的识别,并根据定量分析的结论提出创新集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