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浙江省某自然村农户宅基地空间置换意愿的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排序因变量模型,从农村"三权"改革的视角研究了农村宅基地空间置换意愿与"三权"政策、"三权"确权情况、承包地流转情况和农民家庭资源禀赋的关系,探寻影响农户宅基地空间置换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宅基地空间置换意愿偏低,仅为23.33%;影响农户宅基地空间置换意愿的因素由高至低依次为对宅基地空间置换政策的了解程度、承包地是否流转出租、户主最高学历状况、房屋状况等级和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五类指标均对置换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认为为了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的空间置换,应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置换政策和农地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开展集中置换点选址的广泛调研,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将宅基地置换与承包地流转、集体资产股份权流转有机结合,建立"三权"改革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途径。全国各地对农地流转模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重庆市突破一般农地流转模式,形成了地方特色的九龙坡区"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模式和长寿区"股权+红利+工资"模式。两种模式本身存在不同的风险,成为影响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宅基地置换流转制度的改革关乎全体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实中存在大量宅基地使用权的隐性流转。禁止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制度导致了农村宅基地超标利用、居民点布局分散,存在严重的宅基地利用效率损失:同时在城乡居民市场主体地位、城乡土地产权地位、农民土地权益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现行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1·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承包地使用权价格的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以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是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为前提的。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承包地使用权价格的提高提供依托。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必须以科技兴农为依托,只有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降低产品的国别生产价格,才能增大地租实体,提高承包地使用权价格。3·完善农地使用权市场,为承包地使用权的顺利流转提供载体。要提高承包地使用权的价格,必须实现承包地使用权的顺利流转。而承包地使用权的顺利流转是以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  相似文献   

5.
土地流转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目前,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面临制度和农民自身两大根本制约因素。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应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同时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流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非农建设用地的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土地规模经营涉及的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居民点建设中的农民宅基地流转。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情况。该文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农民的集体土地终极所有权,实行城乡统筹、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任勤  李福军 《财经科学》2010,(6):117-124
2007年成都在被国务院确立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无论是在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探索方面,还是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构建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做法。本文在对成都农村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农民对于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需求现状,归纳总结成都市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的模式,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离形成了土地二元结构。受城乡土地管理二元体制的约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受到极大限制。造成城市与农村同类用途的土地不能实现"同地、同权",农民拥有的土地产权收益难以实现,不利于城乡统筹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了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文章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就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农户承包地规模流转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户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要时期以后,引导农户由分散的零星的非规模土地流转逐渐转向合作的集中的规模土地流转,有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的指导思想,本文对规模流转农户承包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土地流转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推动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当前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生老病死的保障.在国家大力推动土地流转的形势下,必然有一大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而这部分农民何去何从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研究土地流转的意愿对更好地顺利完成流转工作、促进城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土地收益状况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亮  江庆勇 《经济纵横》2019,(1):99-106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是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不断扩大,规范化程度有所提升,服务和支撑环境不断改善。但由于家庭承包地过于分散,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执行不到位,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制度化、系统性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运行时间尚短,制约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观念根深蒂固等原因,土地流转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经营权流转率偏低,规模化流转有限;流转价格尚不合理;流转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等问题。为此,应促进农村土地集中连片化调整;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执行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支持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金融支撑体系;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完善约束土地转入方的行为规范;加大力度对农民进行宣传和培训。  相似文献   

12.
韩茜  冯东芸  张黎明 《经济论坛》2011,(7):37-38,49
本文基于对河北省承包地流转问卷调查的数据,对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政府对承包地流转的管理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实际参与流转的程度低,承包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尚未建立,流转收益低,流转形式狭隘;政策宣传不到位,政府强制流转,服务意识薄弱;承包地地块分散,流转形式不规范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承包地的合法合理流转,影响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必须在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确权改革步伐;总结现有承包地流转的经验,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入分析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障碍与解决办法,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总结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经验,认真思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并全力推进其流转并产生实效。  相似文献   

14.
“伪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一元化”过程中的“农民进城”与城市吸融功能不足的矛盾、“小城镇化浪潮”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不足的矛盾。结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于守地式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而守地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城乡市场与产业的互动。这需要发展立足农村的“产供销一体化”大型商贸企业,破解农村市场劳动力流转、土地流转、融资与技术及管理水平低下问题,构建城乡产业互动的交换利益基础,优化城乡产业体系配套和互补的对接方式,提升城乡产业合作的分工层次。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地承担着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与社会保障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已经成为了保障农民基本权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但是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明确农民才是土地流转的主体。本文主要从"土地流转的客体与规则、土地流转主体不是政府而是农民、土地的规模经营需要农民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这三个方面对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土地流转不但关乎河南省经济稳定和农民根本利益,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对河南省土地流转的驱动和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为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结合河南省土地流转现状及特征,分析得到影响土地流转的驱动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规模化种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扩大等;同时阻碍因素有:农民的土地观念较强,流转成本高,政府角色混乱,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及市场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化体系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17.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农户承包地的流转弥补了它的缺陷。依据制度变迁理论,农地流转制度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课题组成员深入重庆市城郊农村调研农户土地流转现状,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重庆市构建农地信托流转机制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研究——试析重庆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必经之路,而选择采取什么样的土地流转模式则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因此,可以通过对重庆市在城乡统筹改革试验中所推行的三种土地流转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选择土地流转模式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晗  邵彦敏 《经济纵横》2015,(3):98-102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更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土地银行"模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土地互换"模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专业农场模式等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典型模式作案例,总结出关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重点,即: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政府发挥好引导和扶持作用、拓宽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实现土地流转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无疑可以缩小中国的城乡差距。然而,在现实的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包括现行土地制度在内的障碍。文章在拓展Todaro模型的基础上,基于CFPS(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土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地需求,从而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这不仅导致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无法将农地的未来收益充分变现,还增加了农民市民化的机会成本,并进一步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因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给予农民"市民化补贴"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是破解城乡差距之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