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嵌入方向和嵌入深度双重嵌入视角,本文构建了亚太价值链嵌入模式测算框架,在此基础上,借助于OECD-WTO提供的增加值贸易(TIVA)数据进行测算,并实证分析中国嵌入亚太价值链模式演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总体而言,中国主要借助于后向与浅度嵌入模式参与亚太价值链分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亚太价值链嵌入模式实现了由后向嵌入向前向嵌入、由浅度嵌入向深度嵌入的升级。(2)从影响因素看,劳动生产率、国内中间品投入、资本密集度、亚太价值链地位、加入WTO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都对中国嵌入亚太价值链的模式演进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加入WTO、国际金融危机及劳动生产率与亚太价值链地位提升,均有助于中国的亚太价值链嵌入模式由后向嵌入向前向嵌入升级,而且劳动生产率与亚太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还有助于全面增强中国对亚太价值链下游经济体的控制力,以上结论均存在行业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以及基于国内增加值测算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地位-参与度-显性比较优势"视角,运用WTO和OECD联合发布的Ti VA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形势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均存在一定联系,但正向关系并不显著;一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若有较大的前向参与度与相对较小的后向参与度,则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往往较高;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处于中游至下游的国家,普遍具有较高的后向参与度或是较低的前向参与度;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还处于中下游位置,中国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细分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参与度指数与贸易规模并没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基于WIOT世界投入产出表以及Wang等(2017)提出的增加值贸易分解框架,本文计算了中国与亚太主要经济体真实及名义贸易盈余值的核算差距。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亚太主要经济体总体上存在持续的贸易顺差,且名义顺差规模一直高于真实值,样本期内名义顺差中平均约24%属于虚估成分;核算差距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韩国与中国台湾,其中对美贸易的名义值显著高估了真实顺差,对韩国与中国台湾贸易的名义值则显著高估了真实逆差;从行业层面来看,核算差距主要源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较高的制造业,特别是计算机、电子及电气产品制造业;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高端服务业尽管存在名义逆差,但增加值贸易盈余却显示存在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真实与名义贸易盈余之间的核算差距已成为典型性事实。  相似文献   

4.
随着衡量全球价值链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全球价值链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再次引起关注。本文利用OECD-Ti VA提供的数据,系统描述了1995-2011年56个国家18个行业的价值链参与度和地位指数,并以此来重新考察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对本国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OLS、截面、面板和GMM的回归皆发现,相对于技术进步,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是显著影响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且参与度越高、参与位置越是处于下游,其工资差距越大。在控制了工资差距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生性问题后,发现价值链参与度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大。子样本回归进一步揭示,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对制造业的影响大于服务业;而价值链位置指数对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为负,对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5.
随着衡量全球价值链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全球价值链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再次引起关注。本文利用OECD-Ti VA提供的数据,系统描述了1995-2011年56个国家18个行业的价值链参与度和地位指数,并以此来重新考察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对本国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OLS、截面、面板和GMM的回归皆发现,相对于技术进步,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是显著影响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且参与度越高、参与位置越是处于下游,其工资差距越大。在控制了工资差距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生性问题后,发现价值链参与度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大。子样本回归进一步揭示,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对制造业的影响大于服务业;而价值链位置指数对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为负,对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6.
正确把握数字化能力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地位,更有助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数字化能力指标,并探究数字化能力对国家-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发现:(1)数字化能力的提高能显著促进国家-行业层面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且在考虑行业数字技术依赖程度后,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的估计系数依然显著;(2)数字化能力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层面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且港澳台企业和数字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更高。因此,我国要抓住数字化变革的机遇,重视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基于企业特性和行业特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制造企业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价值链。  相似文献   

7.
基于亚洲开发银行多区域投入产出(ADB-MRIO)数据库,本文构建了2008~2020年的亚太价值链重构指标,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亚太价值链重构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互联网发展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亚太价值链重构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总体上推动了价值链参与度由全球向亚太区域重构,该影响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渠道起作用,且上述影响在制造业中尤其显著。互联网发展强化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亚太价值链重构的促进效果。鉴于此,中国应稳定经济政策更新频率,加大产业体系安全保护,加强互联网建设,深化亚太区域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8.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要素,已成为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驱动力。本文在量化分析数据要素价值的基础上,基于网络分工视角,对数据要素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展开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但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数据要素将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区域化的方向重构;机制分析显示,数据要素能通过驱动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的相对变动,直接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数据要素还能通过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规则制度领域的深刻变革,间接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本研究为不同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共享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新机遇提供了明确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迅速发展,中间品通过复杂的供应商网络和管理模式融入全球价值链,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TiVA数据库的数据,探讨不同制造成本对价值链参与度和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国家,其中间品质量改进会降低其价值链参与度,提升价值链地位;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国家,其中间品质量改进则会提升价值链参与度,降低其价值链地位。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我国中间品质量,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基于研究结果,应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生产技术和创新能力,重视高技能劳动力的培养,加快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攀升动力机制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为视角,通过测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分析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处于松散耦合阶段。中国在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应实现从低级要素向中级、高级要素升级,并不断进行产业组织创新;通过国内市场优势,实现国内分工体系重构,形成国家价值链(NVC);基于全球范围内关键要素的再整合,最终嵌入全球价值链(GVC),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G20经济体的货物出口增速与其GDP增速之间的差距,本文发现2012年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货物出口增速大多低于其GDP增速,此轮出口增长"失速"并非是中国特例,而是全球性现象。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分析了造成此轮全球性出口增长"失速"的主要原因,发现近年来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出现的"天花板"现象、发展中经济体价值链分工位置升级和国内价值链的延伸以及发达经济体国内价值链的收缩都会导致世界贸易规模萎缩。本文认为,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平台扩张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的外部空间和以自贸区战略为依托推进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由"边境上"向"边境内"深化,是中国应对出口增速下降可能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TAPED数据库对2000—2014年中国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数字贸易条款深度进行横向测度,并利用UIBE全球价值链数据库系统检验区域贸易协定数字贸易规则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行业层面的特征变量后,数字贸易规则条款深度一体化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指数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细分参与度后发现,数字贸易规则条款深度一体化能够提高全球价值链的透明度,促进价值链关联,强化中国全球价值链的前向参与度,弱化其后向参与度;细分行业后发现,数字贸易规则条款深度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各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助推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的加深,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OFDI)规模呈增长趋势,且绿色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选择2005—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曼奎斯特指数法(DEA—Malmquist)测算我国OFDI绿色技术溢出,实证分析其对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地位跃升的影响,并以地区、发展程度、产业为分组依据进行分样本回归,考察OFDI绿色技术溢出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OFDI绿色技术溢出显著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地位的跃升。尽管OFDI绿色技术溢出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地位具有非线性关联和时序异质性,但均处于非线性曲线的上升阶段;在区际经济地理禀赋约束下,OFDI绿色技术溢出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呈现出禀赋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状态依存性特征。首先,与“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OFDI绿色技术溢出对“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更显著;其次,与农业和工业相比,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更显著。为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向高端环节跃升,既要通过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多元发展的方式增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又要切实提高区际经济外向度与契约质量,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充分利用东道国禀赋优势,强化OFDI绿色技术溢出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和价值链分工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达经济体国内价值链出现收缩,发展中经济体国内价值链出现延伸,全球贸易一改之前的长期增长态势,转而出现了衰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贸易增加值分布格局的改变、微笑曲线的变化及全球价值链的本地化区域化收缩,都推动着全球价值链的重构。虽然全球贸易衰退会严重影响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但全球价值链重构有助于中国企业打破低端锁定局面。在此背景下,应积极引导中国企业从低端锁定转向锁定高端,加快构建自贸区网络以推动中国贸易向边境内深化,并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加快构建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网络,从而实现中国出口价值链升级。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本文采用服务业附加值出口的RCA、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收入的RCA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的服务业RCA三项指标,基于OECD-Ti VA的附加值贸易数据对2005~2015年13个服务行业进行研究,通过三项指标的核算与比较综合评估分析我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比较优势状况。结果表明,由于未能核算包含在其他行业出口中的服务业附加值,传统RCA指标总体上低估了我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以服务业附加值出口的RCA核算,金融保险业是我国2015年唯一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也是2005~2015年间比较优势提高幅度最大的服务业,在G20中已居于前列。以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收入的RCA核算显示,我国各项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都呈比较劣势,我国制造业部门在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相对较多的价值链收入,服务业部门获取的价值链收入也在增加。我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间接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获取,2015年金融保险、运输仓储、电信业、膳宿业和艺术与文化娱乐五个行业具有比较优势,2005~2015我国服务业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的RCA迅速提升,也带动了各服务业附加值出口RCA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增加值贸易核算以全球价值链为研究视角,考察一国或地区生产的增加值通过各种路径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消费品的状况。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的中国增加值出口规模呈上升趋势,1995~2011年的增加值出口比例变化显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强度不断增大,出口行业结构变化是该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应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价值链合作,重视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直接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模式,它直接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并对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兴起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讲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然后介绍了生产性服务业与价值链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指出了我国如何抓住生产性服务业大热的契机,加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运用出口分解框架、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和参与度,研究了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加值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2000—2014年间,增加值出口占中国光电设备总出口的70%左右,其变动以2001年与2008年为节点呈平缓的"N"形;返回本国的国内增加值占部门总出口的1%~3.3%,在研究期内持续上升;隐含在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为20%左右,显著高于其他四国,变化趋势与增加值出口相反;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指数在研究期内均为负值,从2000年的-0.130到2014年的-0.112略有上升,但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差距较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均值为0.305,其中以后向参与为主,与美国、日本相反,说明中国该行业在全球生产中的参与程度较高,但仍处于较为下游的位置。最后,本文为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进一步参与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OECD-WTO联合发布的Ti VA统计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关联度与产业演进系数等量化方法,对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演进过程与趋势特征开展了实证检验,并在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比较中明晰所处位置与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参与度较高且为上升、收敛态势,中国制造业参与的进度更大、程度更深、水平更高;经历了振荡发展、加速融入、平稳调整等三个发展阶段,表现为"倒S形"发展过程,并在前向、后向两个方向上以渐趋平衡的关联度嵌入全球产业链,更具网络的稳固性与根植性;受此影响,中国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制造业内部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产业调适;中国的产业演进突出表现在由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演进,低技术产业仍然偏高,中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属于跨梯度演进模式。这一演进特征与中国自身所处发展阶段与制造业总体水平紧密相关,也受到中国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加大工业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与加入WTO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对象,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参与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效应。首先运用沃姆斯利(Walmsley)动态递归方法更新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的基准数据库,然后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与库普曼(Koopman)等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链接方法,分解中美加征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的影响,从区域价值链视角出发评估贸易摩擦的经济效应。结果发现:从国家层面看,贸易摩擦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负面影响颇为严重,却深化了中国参与区域价值链的程度,主要归因于直接贸易规模性转移与间接产业分工格局调整两个方面;从产业层面看,贸易摩擦对中国不同行业部门参与区域价值链的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总体而言,对不同行业的区域价值链均呈现促进效应,但电子产业增长相对较高,其次是汽车业、纺织业,原因在于不同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