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为进一步加强对厦门市进口付汇核销单发放工作监管力度。国家外汇局厦门分局于 3月 1日对进口付汇核销单发放工作进行改革。正式启用新近开发的付汇核销监管软件《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单监控系统》。该系统的正式启用大大提高了厦门市进口付汇核销报审率,使今年 3月份的进口付汇核销报审率高达 119. 60%,比 2月份增加 2. 13个百分点。   《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单监控系统》有如下监控功能:自动查询功能、自动发单功能、自动监管功能、自动催报功能。《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单监控系统》的优点:一是科学性。通过该系统,一方面能使外汇局和外汇…  相似文献   

2.
进口付汇核销作为外汇局对进口货物付汇的事后管理措施,对确保进口付汇的真实性,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行的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系统的到货核销程序是先从国际收支系统导入银行报送的贸易付汇数据,再根据企业报送的到货信息,逐笔调出付汇数据并输入到货报关单数据一一配对.  相似文献   

3.
进口付汇核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目前进口付汇核销管理的模式是:远期信用证、远期托收、特殊贸易方式、真实性审核企业的进口付汇须事先到外汇局办理进口付汇备案表;非货到汇款结算方式下的进口企业先到银行办理付汇,然后凭进口货物报关单到外汇局办理到货报审;货到汇款项下企业在办理付汇的同时凭进口货物报关单办理核销,但事后仍需到外汇局办理报审手续.可见,企业的一笔付汇核销业务有可能要在银行和外汇局之间多次往返,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又造成了外汇局、银行的重复劳动.另外,外汇局在签发信用证、托收结算方式下的进口付汇备案表时,只能审核表面单据的合规性,由于当时见不到进口货物报关单,无法确定此笔业务是否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这种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4.
一九九七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的“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异地银行付汇必须逐笔向所在地外汇局申请事前备案,从监管手段上看外汇管理工作在不断加强,但多年来异地付汇的政策及备案手续一直没有简化、放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边境口岸中  相似文献   

5.
钮伟 《浙江金融》2005,(4):56-57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备案登记制的实施,外贸企业迅猛增长,不在名录企业进口付汇备案业务也快速增长,牵涉外汇局极大精力,监管成本过高,监管重心不明,已不利于外汇管理职能的转变,不利于贸易便利化的推进.为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有利于进口贸易的发展,改进不在名录企业进口付汇备案业务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金融电子化》2010,(2):83-8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工作会议及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外汇管理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降低进口企业的经营成本,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根据《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暂行办法》及相关规定,河北省分局在得到总局批准后,决定在全省实行贸易进口异地付汇备案登记制度改革。河北省分局组织廊坊市中心支局、唐山市中心支局共同开发了“河北省贸易进口异地付汇核销数据交互系统”(简称异地付汇系统),已于2009年4月15日起在全省外汇局系统正式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后,我国涉外经济快速发展,外汇交易主体的数量、种类和交易行为的规模、频率都在大幅增加,外汇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目前进口付汇核销以逐笔核查为主的管理方式使外汇局工作人员陷入繁琐的柜台业务中,而对异常情况或逾期报审核销的情况缺少时间进行调查和清理,造成大量的逾期未核销付汇逐年累计上升。因此,现行的进口付汇核销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实际需要,限制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亟待改革。 要改变目前这种逐笔核查的初级监管模式,必须建立一套综合的电脑网络体系,实现外汇局、海关、银行的网上信息  相似文献   

8.
外汇局对B类企业贸易外汇收支实施电子数据核查管理,B类企业应当在其可收付汇额度内办理贸易外汇收支。外汇局如何核定B类企业的出口可收汇额度和进口可付汇额度?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外汇管理电子化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外汇局系统基本配了一批较高性能的服务器和PC机,支局与分局之间已建立了较好的网络连接,目前在外汇局内部网点已经运行着“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外债统计监管系统”、“银行结售汇报表统计系统”、“贸易进口付汇监管  相似文献   

10.
一、系统背景进口付汇监管是我国外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加强对贸易进口付汇的监管,1994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实施了《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暂行办法》,本系统正是适应这一监管要求实施的  相似文献   

11.
经过充分的酝酿,核销制度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5月1日,进口付汇核销改革在全国7个地区开始试点,改革的内容包括:合规企业的正常进口付汇业务无需再办理现场核销手续;取消银行为企业办理进口付汇业务的联网核查手续;实行全国统一的名录管理,企业异地付汇无需再到外汇局办理事前备案手续;以企业为主体进行非现场核查和监测预警;针对异常交易主体进行现场核查,确定企业分类考核等级并实施分类管理。此次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是对传统核销制度的根本变革,是货物贸易外汇管理领域的一项全新尝试和探索。改革后95%以上的企业将基本退出外汇局现场办理程序,极大便利贸易项下对外支付,减轻企业和银行负担。本期专题邀请政策制定者从不同角度全面解读试点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一、基层外汇局科技工作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基层外汇支局已运行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出口收汇核报系统、贸易进口付汇监管系统等十多个网络版业务系统,同时还运行着数个单机版业务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对贸易进口付汇实施监管是通过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来进行的.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是我国贸易外汇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国目前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只要是合理需求的外汇支付可以不受限制地兑换和汇出,但由于国际金融形势风云突变,国内非法逃套汇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们还不能完全放弃进口付汇核销,只能逐步进行探索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为完善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我国自1997年3月1日起实行新的《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暂行办法》。新核销监管办法主要采取了“总额核对、重点核查”的监管方式,日常核销的监管主要依据相关核销数据的汇总、核查结果,因此,新办法的高效实施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辅助。由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分局管辖近万家进口  相似文献   

15.
事件     
外汇局贸易收付汇核查系统将推广上线 国家外汇管理局自2010年5月1日起在天津、江苏、山东、湖北、内蒙古、福建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以及青岛市分局所辖地区进行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16.
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是经常项目下外汇管理的重要内容。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在全国推广实施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系统后,深圳分局又启用了总局推广的进口单位名录单管理系统。由于深圳分局外汇管理业务的特点,作为通用的应用系统,总局推广的这两个系统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不能充分满足分局业务监管的需要。另外,两系统的相互独立使数据交换需人工干预,这给实际操作带来许多不便,也容易导致两个系统中数据的不一致。针对分局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业务的综合需求,我们在总局推广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深圳分局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系统。需求分析贸易…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对贸易进口付汇实施监管通过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来进行的。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是我国贸易外汇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制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果。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我国经济将进一步放开,货物及外汇资金的流动将更加频繁。如何采取与国际惯例更加协调的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96年12月我国承诺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后,对属于经常项目的贸易进口用汇不再加以限制,进口企业可以凭有效单证直接到银行办理购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假造背景骗购国家外汇资金。针对这种情况,1997年3月,进口付汇核销职能由银行转到外汇局,外汇局根据新形势不断探索加强进口付汇核销的管理措施,1998年下半年,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正式运行,货到付款项下的进口通过与海关的联网先查验进口报关情况,再予以付汇,基本上刹住了利用货到付款结算方式进行骗购外汇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自2010年12月1日实施货物贸易进口付汇管理制度改革以来,促进了进口单位贸易便利化,同时,通过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外汇局也大大提高了外汇监管效率。但在对沧州辖区进口单位的现场核查中发现,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及问题。2012年8月1日贸易出口收汇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广实施后,对出口企业的现场核查也面临类似问题。本文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现场核查方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钮伟 《浙江金融》2007,(8):54-54
基本情况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经济继续保持一定的增势,据杭州海关统计,1-5月,全省贸易进口总值185.6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8%。根据外汇局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统计,全省进口付汇192.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86%,到货报审额178.06亿美元,到货报审核销率为92.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