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化我国政府问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在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对财政收支监督方面仍存在众多问题,尤其转移支付制度弊端更多,需要深化改革.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精神,笔者论述了深化改革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2.
转移支付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间收入分配的一种补助形式,财政转移支付是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无偿提供的资金流动,在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均衡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调控手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开展财政转移支付审计十分必要。审计机关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临督力度,对促进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转移支付是分权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要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必须改革现行分税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构建完善的转移支付法律体系,强化转移支付监督、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效率,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政保障。  相似文献   

4.
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不同类型的国家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和特点也不尽相同。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德、日三国,就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索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韦妙 《经济研究导刊》2014,(20):151-152
1994年,我国实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进行了划分,从而使得转移支付制度在财政体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化转移支付的理论研究、加强制度优化的分析对于缓解经济社会失衡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同效应实证的角度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6.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间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财政平衡制度。财政转移制度是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国家普遍采用的、用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及各地方之间财政失衡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中国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通过对2003—2012年济南辖区四个县(市)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财政转移支付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开始试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般转移支付主要体现为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安排支出,增加地方财政实力,解决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纵向不平衡问题。这包括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以及1995年开始实施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等。专项转移支付则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包括中央对地方实行的工资、社会保障、环保、抗灾救灾、扶贫帮困等方面的转移支付。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存在形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平衡地区财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因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起来的转移支付制度却未能有效地发挥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为此,必须完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彻底转换政府职能,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减少政府级次,完善地方税体系,加快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建设,采取规范的转移支付形式.本文仅讨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问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分税制改革所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能适应人口、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虽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基金等政策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但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需要,西部地区依然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对新疆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与西部地区整体情况进行对比,提出了应改革现有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并逐渐完善以生态补偿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合理划分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出现较多问题,通过搞清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的基本问题,明确我国政府闸的财权、事权划分,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最终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财政转移支付监督评估体系的构建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监督与评估体系的确立与完善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环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状况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监督与评估体系予以反映。科学、完整的监督与评估体系是保证财政转移支付取得成效,严厉打击腐败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广东省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监督评估体系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财政转移支付是协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手段,其目标是实现各地区间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大致均等。对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现状考察,系统分析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规范的民族区域自治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性公共政策基础。本文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过程中,建构规范的民族区域自治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治伦理、公共行政职能、市场经济价值,以及民族区域自治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转移支付制度是处理中国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重要协调手段。以泰和县为研究范例。通过对该县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实地调查,简要总结了财政转移支付给地方财政带来的主要促进作用,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不规范、力度小和功能弱等缺陷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省以下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存在城乡与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国民贫富差距大、社会事业滞后等不协调现象。分级分税财政体制下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目标不够明确、结构不尽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小且不规范、省以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革完善该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时起到重要作用,不但有效惠企利民,还加快推动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与传统的转移支付制度相比,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更具均衡性、高效性、创新性及稳定性。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内在逻辑是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均衡、规范高效”的财政体制,但目前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还有待完善,应进一步加强直达资金的制度建设、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保持财政制度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这对于构建新型财政体制、优化央地间财政关系、加快现代预算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行财税体制问题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财税体制在不少方面已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应.国税、地税机构分设导致税收"空白"与税收高成本,压任务式的征收导致税负偏重,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县、乡财政更加困难,财政支出中用于改善民生的比例太小.应以政府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改革财税体制,以建设公共财政为目标完善财税制度.  相似文献   

18.
正一、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发展分析目前,我国的横向转移支付还未上升到法律或法规层面。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对财政横向转移支付进行明确的规定。因而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和相应的法律规范。但是,中央一直以来都鼓励地方政府间的相互支援、对口帮扶。在党中央及国务院的倡导和安排之下,各省(市)、地区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制度化的横向转移支付体系。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主要体现在各种形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确定性,比具体的划分更为重要。·地方政府较多地依靠自身收入会增强其自身的责任感。·应取消税收返还,地方所减财力通过重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而加以统筹解决。·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的决策,应更加公开透明。·应当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现地方债务融资的规范化,需要正式启动地方债。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霞 《现代财经》2008,28(4):12-16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近几年中央逐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规模之大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任何一种制度的改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其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成为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