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区间资本流动的分析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瑞  杜跃平 《商场现代化》2005,(35):205-206
资本要素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动力,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重要因素.资本在地区间流动,是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本、并且通过资本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形式.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我国地区间资本流动、形成与当地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这样一个类似于"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循环关系,探讨出我国区域间资本流动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问经济差异变化的影响,并对促进我国地区间资本流动和推动区域问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欧洲经济一体化、区域差距与经济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差距吗?本文对1994-2005年间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塞浦路斯与欧盟15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趋同分析,结果发现该25国存在σ-趋同和条件β-趋同。并认为制度趋同是经济趋同的基础,落后国家人均物资资本和人均技术资本的增加以及来自欧盟发达地区的技术扩散是促进该25国趋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趋同假说,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提出了富有吸引力的预期。趋同研究关注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发现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浙江省11个行政划分市经济增长趋同性的实证研究认为,导致浙江省区域差异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区域发展策略、中心城市规模、历史基础、地理区位和市场发育程度等,需要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浙江西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西南部地区要加强自身努力,因地制宜,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对东北部地区的赶超;应加强各区域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协作,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地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具体地域吸引外资的能力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利用非参数数据(nonparametric data),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和模拟模型,对投资环境满意度具体化、数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地域因素、资本因素、经济因素是构成外资对投资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对投资环境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因素;地域因素对资本因素及经济因素有很强的效应性;资本因素与经济因素有着很强的因果关系;各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平衡性。  相似文献   

5.
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两种经验分析表明,就全国而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力资本的不同投资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而人力资本中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对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或分异)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一、“十一五”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十一五”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稳步实施,各地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中西部投资速度加快,四大板块经济增长速度趋同,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研究我国转型期经济增长效率,必须从我国转型期的基本特征入手,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中可知,资本因素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显著因素,在分析资本形成和资本效率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察资本的各项来源和构成。本研究就是把资本投资效率与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结合起来,通过把资本细化为外商直接投资、国有资本投资和非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投资三类来进一步探究该问题。  相似文献   

8.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及国际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迫切地需要协调由此引发的国际间会计准则的差异,提高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把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日益成为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该行为即为会计准则趋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社会上的资本要素可分为固定资产和智力资本两类,社会经济增长就是由这两类资本来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从世界范围看,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智力资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总体上还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尚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章就美国智力资本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指出美国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智力资本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降低成本,增强性价比,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同时,也是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趋同的需求,意义重大。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整体概述的框架及制定此原则的机构不同、在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上有差异等方面。我国应加快建设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与国际规则之间相互借鉴,循序渐进地进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本质上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为例,通过考察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涉外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比较分析表明2005年后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整体缩小态势,但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靠基础设施和实物资本等有形资本投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因此,中原经济区应统筹协调、借力发展,提升"虹吸"辐射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对外水平,构建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成果共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众多文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但对区域差异敛散特征及其变化速度的认识存在分歧。据人均GDP流量指标检验收敛性的传统方法,难以揭示资本积累与跨区流动的长期影响,需要由国民财富存量视角给出重要扩展与补充。研究发现:落后省区人均财富增速更快(存在β收敛),但无力遏止省际绝对差异持续拉大(不存在σ收敛);物质资本投资因高度市场化可迅速调整,人力资本流动对收益率差异有充分反映,推动Y/K与Y/H实现区域均衡(兼具β与σ收敛)。为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应注重对国民财富各类资本的“投资组合管理”,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以改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遵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不能导致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收敛,相反差距却是在拉大。这是因为泛珠三角大部份省的资源禀赋结构相似性很大,产业趋同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由于市场规模有限、市场发育不成熟等因素,导致现有的及潜在的比较优势难以实现,而且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泛珠三角经济收敛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收敛,泛珠三角各省区在参与合作的同时,应深化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改善区内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4.
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通过把财政收支引入居民消费函数,估计财政赤字对民间消费的影响;然后,分别从经济周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以及资本收益率等角度,分析财政赤字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其结果均表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财政赤字,并没有产生排挤效应.  相似文献   

15.
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庆旺  贾俊雪 《财贸经济》2005,(4):40-47,96,F003
本文以我国1978-2003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利用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我国财政总投资、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更新改造投资对总产出、全要素生产率、民间总投资、民间基本建设投资和民间更新改造投资的动态影响。分析表明,我国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民间投资的拉动效应很强。同时,我国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和民间投资动态影响的一些重要特点,对于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时机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经济增长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模型的理论推导表明,各项财政支出的所占份额要和自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正比例。中国大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滞后一期预算内财政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建设类支出能快速地、显著地拉动辖区经济增长,科教文卫类支出和行政管理类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强,社保类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且各类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渐进式改革顺利向深层次推进,同时维持财政预算平衡,我国政府以隐性担保这样的准财政补偿活动替代政府预算内的财政补偿活动,从而使我国财政表.现出了较低的显性负债水平.但这种补偿替代策略的实施使政府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同时由于隐性担保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道德风险的蔓延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财政风险.为有效控制财政风险,政府必须进行财政创新并对传统的隐性担保机制进行彻底的改造.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一体化使得分工逐渐细化,产业内与产业间联系明显加强,企业的空间分布模式由分散逐渐向集聚发展。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引入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分析企业集聚、劳动生产率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本投资,企业集聚与技术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显著正影响。分地区看,人力资本投资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最大,而企业集聚对中部地区的贡献度最大,劳动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投资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很显著。  相似文献   

19.
In a globalised world, governments are eager to attract foreign investors by lowering corporate tax rates. Recent trends point towards a revival of a race to the bottom in corporate income tax (CIT) rates in developed economies. EU countries have been active in this respect. A generalised fall in CIT rate could prove detrimental to tax revenues and trigger increase in other taxes to meet fiscal policy objectives. However, it could also spur investment and growth and prove to be a good fiscal policy strategy if, as a result, the corporate tax base increases. The final economic and fiscal impact of a reduction in CIT rates is therefore unclear. Using a CGE model, we find that uncoordinated tax reforms significantly impact national economies and third‐country effects can be significant when large countries implement CIT rate cuts. Small countries are better off unilaterally reducing their CIT rate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EU countries. We find that negative spillovers are mitigated when the country reducing its CIT rate restores its budget balance by cutting either public expenditures or social transfers. A larger degree of non‐EU capital mobility also tends to reduce the negative spillover effects of unilateral CIT rate redu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