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僵尸企业”指丧失自身发展能力,主要依靠外界救助,表现为长期亏损且大量占用社会资源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去产能”等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提出后,“僵尸企业”愈发受到关注,国内学术界出现大量对“僵尸企业”的研究.本文回顾了国内近五年来有关“僵尸企业”的研究进展,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梳理,第一,“僵尸企业的”的概念和分布特征;第二,美国、日本和韩国处置“僵尸企业”的经验与教训;第三,针对我国而言,不同行为主体处置“僵尸企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防范僵尸企业形成和处置现有僵尸企业对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7—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我国部分城市颁布的房产限购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其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房产限购政策有效地抑制了僵尸企业形成,在实施严格限购的城市这一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房产限购政策通过改善制造业企业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抑制了僵尸企业形成;房产限购政策加速了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有利于对现有僵尸企业的妥善处置。该结论为引导企业“脱虚入实”,抑制僵尸企业形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以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对我国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产业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沦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而地方产业政策则会加剧僵尸企业的形成;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影响了资源配置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了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市场分割、市场竞争以及去产能政策会调节产业政策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上述结论从宏观产业政策的角度提供了我国僵尸企业成因的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为协调央地关系、僵尸企业出清以及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僵尸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长期实行选择性产业政策造成市场扭曲、资本市场发育滞后、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和商业银行的持续信贷。处置"僵尸企业"是当前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应对"僵尸企业"进行全面评估,对不同类型"僵尸企业"精准处置,加强法律机制建设提高处置效率,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快淘汰"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5.
僵尸企业特点是长期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依靠股东或政府的持续救助维持经营,处于僵而不死状态,近几年,国务院确定了"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要工作.僵尸企业的处置就是这些重要工作中较为困难的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对东阳公司处置案例的研究,探讨各处置方式的优缺点,以期找到合适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非金融企业开始大量增加金融资产配置,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还鲜有文献从行业内企业相互影响的角度研究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僵尸企业的溢出效应为切入点,运用2007—2019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非僵尸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僵尸企业增加了正常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机制检验发现,融资约束和市场竞争在僵尸企业与正常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间起到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和制造业子样本中更显著;正常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缓解了僵尸企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但强化了僵尸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僵尸企业的复活有助于减少正常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对理解僵尸企业的负外部性以及解释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动因具有理论意义,还对通过处置僵尸企业为正常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从而引导企业回归主业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僵尸企业"主要出现在传统重化工业和部分新兴产业,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受全球经济形势走低和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影响,但从主观上看是由我国不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政府过度干预行为造成的。"僵尸企业"危害巨大,轻则将使产能过剩问题不断恶化,浪费社会资源,导致市场不公;重则将会在债务、生产、就业等方面产生连锁反应,引发系统性风险。处置"僵尸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上一阶段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延续和升级。立足我国特殊情况,应加强调研摸底工作,全面评估和科学界定"僵尸企业";发挥市场机制清退"僵尸企业"的积极作用;严格执行企业退市法律法规;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置路径。  相似文献   

8.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其中处置僵尸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僵尸企业治理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就内部而言,CEO作为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对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继任来源和职业经历是反映CEO管理能力和经营风格的两个关键指标,能够为主管部门或董事会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使用2004—2019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CEO简历和个人特征数据研究CEO继任来源和多元化职业经历对僵尸企业处置的具体影响及实现机制。研究发现,来源于非内部晋升且拥有多元化职业经历的CEO使企业成为僵尸企业概率更低,影响路径主要是降低了僵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中存在两个作用机制:一是提高企业薪酬激励水平;二是增加企业并购重组次数和金额。进一步分析表明,来源于非内部晋升且具有多元化职业经历的CEO对降低僵尸企业比例的正向效应在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更加显著。本研究对于上市僵尸企业如何科学聘任CEO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能够为加快构建高效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僵尸企业的投资挤出效应: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7,(5):175-188
本文采用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省的僵尸企业比例越高,当地非僵尸企业的投资规模越小,且这一挤出效应对私有企业尤为明显,而对国有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果在不同固定效应设定、不同数据样本以及工具变量回归中均保持稳健。另外,僵尸企业对私有非僵尸企业投资的挤出在国家干预程度更强的地区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显示,僵尸企业可能是造成近年民间投资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减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消除僵尸企业形成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果断的市场化措施处置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10.
由于企业存在生产和管理的缺陷,导致企业常年需要通过政府或者贷款机构进行贷款来维系经营,这样的企业被称为"僵尸企业".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的阶段,僵尸企业的存在已经成为了阻挡我国经济快速转型的严重阻碍,因此,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始终都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具备经济规模优势和成长潜力,但“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中关村的微观证据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内“僵尸企业”的资产占用率正在扩张。通过“供给侧改革”框架,可从技术、治理和扶持3个方面分析影响企业资产扩张的政策因素。基于中关村电子信息企业数据进行分组回归,通过比较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揭示了正常企业与“僵尸企业”的资产扩张脉络,结果表明在供给侧促进企业技术发展、提高融资能力和减税政策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而政府直接补贴和国有资本注入是形成“僵尸企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产业政策视角探究僵尸企业形成的政策性因素,对有效防治企业僵尸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省级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政策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产业政策目标导向会加剧企业僵尸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会对企业僵尸化产生截然相反的政策效果,强力扶持的产业政策会加剧企业僵尸化,而温和扶持的产业政策会抑制企业僵尸化;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和非僵尸企业,整体上产业政策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和僵尸企业中更加明显;产业政策通过行业融资依赖度、行业资本密集度和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对企业僵尸化产生影响。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探究僵尸企业的政策性成因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为动态化防治企业僵尸化和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俭  童平 《经济研究导刊》2013,(34):133-134
首先定义“僵尸”上市公司,然后将“僵尸”上市公司分为四种典型类别,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才能减少“僵尸”上市公司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既有研究往往将我国企业竞争力缺失归因于下游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而忽视了上游僵尸企业对下游行业企业的影响。文章基于“纵向结构”的产业组织关系,探讨了上游僵尸企业数量占比对下游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尝试重新解读僵尸企业带来的负面经济影响。研究发现,上游僵尸企业占比提升对我国下游企业竞争力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并且上游僵尸企业的负面影响会因下游企业面对的外部融资约束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提升而增强;进一步地,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受上游僵尸企业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文章不仅丰富了僵尸企业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也为实现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去产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歼灭战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产能明显过剩,大量僵尸企业占用人财物等各类资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拦路虎”.2014年,我国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仅为78.7%,钢铁、煤炭、水泥、造船等多个行业已经陷入严重产能过剩,而且存在恶化趋势.化解过剩产能应拓宽思路,优化激励机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严控新增产能,抓好资产处置和人员安置两大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僵尸企业与货币政策降杠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持续攀升与结构性分化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僵尸企业杠杆率显著高于正常企业并居高不下,而正常企业中的非国有企业则出现显著的"降杠杆",且其杠杆率大幅下降的时段恰逢货币政策转向紧缩。本文尝试探讨僵尸企业是否干扰了货币政策传导,进而导致非金融企业降杠杆出现结构分化。研究发现: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资金成本,实现货币政策意图,当僵尸企业以优惠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时,为弥补资金成本,银行会提高正常企业的贷款利率("信贷成本转嫁效应"),导致正常企业融资被挤出;货币政策紧缩时,僵尸企业在企业中的比重越高,对正常企业贷款利率的转嫁效应越强,正常企业的融资成本更高,从而杠杆率越低。基于企业微观数据,实证分析验证了前述理论机制。因此,在"结构性去杠杆"聚焦于所有制差异的同时,更应注重僵尸企业处置,改善信贷资源分配效率,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精准发力。  相似文献   

17.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是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2008广东企业高峰会暨“2008广东上市公司10强、广东房地产10强”成果发布会在万科获得“广东房地产综合实力10强企业”、“广东房地产诚信经营10强企业”、“广东房地产最具发展潜力10强企业”、“2008广东上市公司最具盈利能力10强”四项殊荣。在金融危机下万科仍然发展强劲,这些都说明了万科地产在风险防范和管理方面有着独特的方式,所以研究其风险管理,对于其他房产项目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国内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利用日本的经济资源和经营资源,日本政府在产业重组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市场化的产业再生机构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对经济实施积极的干预,研究分析日本推动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做法对于推动我国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背景下,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成为必然。在本文的调查样本中"僵尸企业"的比重达到10.08%。遵循内生增长学派企业家活动配置的理论逻辑,本文研究僵尸企业形成的内生因素。Probit回归结果表明,企业家非生产性活动的投入过高会对创新式的生产性活动产生"挤出效应",这是"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在原因。进一步OLS回归发现,具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更偏向于通过参与非生产性活动来获取发展资源,尽管国有企业的僵尸占比高于非国有企业,但其非生产性支出没有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据此,本文认为:企业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应当将更多的能力与精力投入到生产性活动中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政府应退出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完善竞争型政策,缩小寻租空间,为市场主体创造有序、良好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2008,(6)
在6月15日“2008广东企业高峰会暨广东省企业100强发布会——粤港澳台商与内地投资对接交流会”上,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广东百强企业”称号,在广东省企业100强中名列第71位。2008广东企业高峰会在广东国际大酒店举行,会议公布了2008广东省企业100强、广东省服务行业100强、广东省制造业100强、广东上市公司50强名单,原副省长匡吉、国务院研究室陈全生司长、广东省经贸委副主任刘焕泉、省企业联合会罗佛光会长等领导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