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劳动者的失业、下岗问题已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再就业工程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金融法的有利支持,通过发放贷款、降低利率等一系列金融措施来推进再就业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再就业是我国现阶段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主要要加快经济发展 ,扩大就业容量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范围 ;发展劳务输出 ,开辟就业新门路 ;积极培育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就业已成为下岗失业职工寻求再就业的主要渠道,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对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积极促进妇女就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再就业是我国现阶段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主要要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范围;发展劳务输出,开辟就业新门路;积极培育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5.
由于转轨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中国的就业问题具有特殊性.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级政府一直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核心,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其中促进社区就业成为各地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个主要措施,社区就业被认为是中国城市就业的新增长点,成为再就业的主渠道.但我们认为,要真正使社区就业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就业的新增长点,政府必须要转换工作思路,从把社区服务作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一个就业渠道,转换到把社区服务作为一个战略产业来培育和发展,通过大力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社区就业快速增长.本文试图在分析社区就业的背景基础上,以天津、大连为例介绍政府促进社区再就业的基本做法,进一步指出政府转换社区就业的工作思路、以社区服务产业发展带动社区就业增长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油田社区经济是油田社区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与保障.发展油田社区经济,扩大服务范围,增大就业空间是实现社区再就业的重要前提.随着石油企业冗员的不断剥离,油田社区经济的蓄水池承接作用将越来越突出.为了有效实现社区再就业,油田社区应在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的基础之上,完善社区综合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就业的规范化管理,加快社区就业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基础,把就业再就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抓住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扎扎实实地推进辽宁省就业再就业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是当前经济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能否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介绍了有关就业与失业方面的知识, 分析了下岗职工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误区, 指出只有转变就业观念, 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 才能使再就业工程顺利、健康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国策,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就业再就业中的促进作用.政府在就业再就业中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加快发展,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发挥政府的创造作用;制定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增大就业再就业财政资金,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加强就业培训,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将比较充分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要用足用好再就业扶持政策,要加强教育与培训,使下岗职工了解就业政策,适应就业形式,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再就业能力,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和完善延伸到街道、社区的就业服务,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以创造再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已成为解决就业,推动技术创新和满足社会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力量。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立法建设,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健康地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研究--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二者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发现影响云南省扩大就业的.个重要方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因而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对于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正规就业在应对我国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主要就业渠道,非正规就业人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不但存在从“无业”到非正规就业的过程,还存在从正规就业到非正规就业的过程,使城镇就业的变化表现出单位就业人数减少而非单位就业人数增加的特点,即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GMM)分析方法,分析1996—2011年我国省际数据。研究发现,当年FDI仅对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上一年度FDI对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具有负向效应,但仅对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滞后2期FDI对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滞后3期FDI对东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较强的挤出效应,对西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较强的创造效应,但对中部地区当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缺乏积极的城市化推进模式是中国城市化整体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旨在扩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思路模式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理性选择。基于扩大非农就业的路径选择,城市化促进模式体现为一个政策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收入,降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成本,扩大非农产业市场的劳动需求,完善城市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距充分就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初次的就业薪酬低于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二是高校毕业生的素质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中国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措施包括:发展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完善与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就业"的战略目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体面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面临着就业规模大,就业质量低下的难题.农民工就业的现实状况,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等等都亟待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早日实现中国农民工"体面就业".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下岗与失业人数多 ,分布集中 ,再就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优化与下岗失业人员的“体制内安置”的矛盾 ,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与隐性就业的矛盾 ,产品产业升级与再就业的矛盾 ,保障基本生活与再就业工程资金运用的矛盾 ,下岗失业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与发展新兴产业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要通过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鼓励优势劳动者主动下岗创业、少下岗多失业、下岗职工由市区向周边地区转移、提高培训质量等制度创新完成。  相似文献   

19.
论就业质量与就业的职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前中国的就业市场来说,不应该是单纯地追求扩大就业规模,而是到了努力强化和提高就业质量的时候了。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外延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向内涵的、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那么中国的就业必然要从以往的单纯数量扩张型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发展模式。何谓就业质量?一般被认为,稳定的职业、体面的收入、安全的工作、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谐的劳动关系等就是高质量的就业,也即是劳动者所期待的就业。美好的东西当然是令人期待的,追求这种高质量的就业应该是整个社会的目标。然而,上述标准只是就业质量的一个方面,它还有另一方面的要求和标准,这就是:从业者的专业化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职业责任与职业要求、职业规范与职业行为方式等等,以及与职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效率和职业产出。这才是真正全面的高质量就业,这种高质量就业也就是职业化的就业。让每一个就业者有个稳定的职业,成为职业化的劳动者,提高整个就业市场的职业化水平,才是我国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20.
有色金属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根据有色金属行业的特点,鼓励和引导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满足有色金属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探索一条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向有色金属行业就业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