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河南家庭农场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2015,(3):41-43
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文章详细的分析了河南家庭农场的现状及作用,进一步论述了要实施家庭农场制度河南所面临的地、钱和人的三个大的难题。最后提出了相应长效发展机制,主要从政府、农户、市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政府应致力制度支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鼓励农户和家庭农场主采用各种灵活的形式,最后,加强家庭农场各种市场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经营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也相应提高。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一批农业新模式逐渐涌现。基于本国国情以及外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有效形式。本文以苏南地区家庭农场为例,探讨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在实际发展中还面临着经营者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落后、支持政策不完善、融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实现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5.
农场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论文针对我国现阶段农场会计核算报账制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制度中的缺陷和不足,提出适应农场发展的现代化举措。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金融需求呈现新的特征,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与其融资需求不相适应。文章基于对成都市13个区县近200户家庭农场及相关金融机构的走访调研,发现家庭农场融资供需矛盾严重,并对影响融资供需双方不匹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缓解家庭农场融资困境,文章提出三大互联网金融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生金融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2020年是国家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也是作为央企担当的铁建重工应尽的职责和义务.铁建重工自扎根新疆以来,一直专注投身于新疆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各项事业.新疆公司领导班子积极相应国家战略方针,主动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工作组及深度贫困村负责人艾克拜尔书记联系,派出自主研发高端采棉机帮助该村...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以粮食型家庭农场典型地区——河南省西平县为研究对象,对西平县家庭农场的筹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并总结出当地家庭农场在筹资方面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构建了具有连接上下游企业、提高农场信用度、降低贷款成本等功能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并针对性地构建出一个切实可行、具有多方参与主体的家庭农场筹资模式,以促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振家 《光彩》2013,(5):20-22
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二三产业,2007年全区非农就业农民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0.28%,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减少到1.25万人,占6.6%.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出现了大量闲置耕地,为农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供了现实条件.2007年下半年起,上海市松江区探索发展规模在100-15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粮食家庭农场是指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家庭为生产单位,依靠家庭劳动力和农业机械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的活动),并在2008年起结合粮食家庭农场生产,发展种粮+养猪种养结合家庭农场.  相似文献   

10.
张茂成 《商业科技》2014,(13):132-133
为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我国对加快构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家庭农场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织形式。然而,近年来,家庭农场的经营发展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其中土地流转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背景。其次,针对家庭农场发展与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制约家庭农场的、有待进一步加深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在对发展家庭农场中土地流转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认为,营销渠道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产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率。当前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两种比较典型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完善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应着力培养农产品营销主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革农产品交易方式,积极推进农产品的超市经营和连锁经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  相似文献   

12.
对北京市建立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认为,有效整合农产品供应链资源,构建与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北京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北京市凭借自身区位、市场、资源、经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通过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创新升级,建设和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以及发展连锁超市主导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等模式来构建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文章提出,为构建基于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北京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农产品流通理念;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流通技术;加强建设,不断提高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积极采用现代化交易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实现转化增值;充分发挥北京各类农产品流通协会的作用;为农产品流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3.
深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思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我国现行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调节功能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宏观调控不能适应新体制的要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一要提高农民的自组织化程度,二要积极培育多元化农产品流通主体,三要大力发展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四要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农产品流通的社会化、集团化、现代化和规范化,建立起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大开放、大市场、大经贸、大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WTO后农业主要是结构性而非总体性产业受到冲击。食品安全已演变成“中国威胁论”的道具。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必须调整和改革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完善农产品原产地保护的地理标志制度。正确对待符合WTO规则的贸易障碍,构建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15.
湖南优势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和现有的优质名牌产品等是湖南实施优势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精、深加工品种少,附加值低,规模化与小生产方式矛盾突出,卫生、安全性有待提高等是不利条件。文章提出,实施优势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一要明确思路,优化发展环境;二要把握市场导向、资源依托、环境友好、科技支撑和动态发展的原则;三要以质量为品牌基础,以规模求品牌发展,以创新保持品牌活力,以标准化生产稳定品牌形象,并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家庭农场融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融资问题目前是我国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摆脱融资困境有助于我国家庭农场的良性运营。着眼于家庭农场融资机制这一角度,通过对家庭农场融资主体、融资方式和融资环境三方面的具体分析,研究造成融资难题的原因及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郑锋 《中国市场》2008,(49):88-89
文章在提出区域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最后提出了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实施产业集群品牌、知识联盟和大力推进区域创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湖北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值创造能力和升级能力也存在差异。由于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与其所处经济区域的发展状态及制度模式密切相关。研究了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和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源泉,而技术创新的实际价值在于技术的广泛应用——扩散。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产业集群具有创新优势,产业集群能够将大企业、中小企业和相关机构的优势充分结合,形成并充分发挥知识外溢效应、互补性效应、聚集效应、专业化效应、追赶效应和拉拔效应、网络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共生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20.
The two latest Five-Year Plans of China call for an increasing focus of the whole country on technology-based innovation. Moreover, China’s ambition to become an innovation-oriented nation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international interest and academic studies i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However by now, there is still not a rigorous amount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s regards to China. This paper repor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ublished between 2002 and 2011 in twelve top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s. Overall, a sample of 241 relevant articles in 780 issues is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The result is a map of the main research topics, their influenc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tested empirical data, which traces a state-of-the-art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Discussion on the map draws aven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insights for both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on why, where and how to advance knowledge in the field,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operation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