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对税务、会计跨专业人才需求在不断增长,因此,如何培养税务、会计跨专业人才就成为高等院校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广西财经学院培养税务、会计跨专业人才的方式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以辅修双专业为主要方式、税务与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跨专业设置为基础、扩大选修课比例为辅助"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服务科学是21世纪新兴科学。我国目前尚未培养出服务经济所需人才,相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现代服务所需要的高级服务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刘妍 《辽宁经济》2004,(8):105-105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人才素质问题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21世纪是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而世界各国经济、军事、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环节在于素质,谁能抓住人才素质培养这个关键环节,谁就能掌握21世纪的主动权。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的学生,是未来21世纪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化学专业的教师,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与台湾高校合作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利用台湾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资源,结合我们自身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学习。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逐步推进高职院校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和闽台合办二级学院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岗位型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基于岗位群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文章阐述了构建基于岗位群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及步骤,同时,提出了构建基于岗位群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秀杰 《魅力中国》2010,(6):175-175
21世纪的人才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立足于社会,就需要具备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长期肩负的责任。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资源。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7.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跨世纪科技人才队伍,是迎接21世纪经济科技发展新挑战的重要举措。从“九五”开始,未来15年,党中央把发展经济的重点投向西部,这对青海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面对机遇,要振兴青海经济,重中之重就是要大力培养跨世纪科技人才队伍。 然而,我省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是: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尖端人才奇缺,队伍老化,素质普遍较低;年纪较轻的高级专家偏少,专业结构和行业分布、学历结构等方面也不够合理;由于我省客观环境和其它各方面条件限制,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尤为突出。据统计,1986年至1991年期间,流失人才高达12680人,1992年至1994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产生是在互联网时代孕育而生,在新媒体与融媒体时代需要"全媒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对于具有技术性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来说,以"我主导意识为轴心"和单一化仅为培养播音主持技能而培养播音主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多元化播音主持人才的需要和对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主持技能的需求,只有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和跨界培养"专业+专业"的多元化人才,本专业才能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从而拓宽就业渠道,适应新媒体多元化节目生产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跨界培养多元化人才,也就是播音专业跨专业确立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跨界构建培养多元化人才的课程体系、由理论化教学转型为"理论+实践"双轨同行教学等,跨界打造除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外的"双专"或"多专"的多元化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全球汽车产业进入一个能源多元化、汽车产品多样化的发展年代,出现经过改进的传统内燃机汽车和新兴电动汽车长期互动并存的局面是必然的.这是源于人们对新能源和现代汽车高新科技发展再认识和撑控能力规律所决定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改变的.……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品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使命.笔者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结合寻求更好的途径和方法,来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创新学习,为塑造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剡娟 《魅力中国》2010,(21):60-60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浙江省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背景,指出浙江省物业管理行业未来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针对目前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需要合理定位其人才培养岗位以及岗位对应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为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其中,思想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塑造这种人才的重任,而要做好这一项工作,需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很好地实现。思想教育载体的选择可以说是当前大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国际化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尤其紧迫,MTI专业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实践类专业,有充足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国际化、高层次的培养。面对新兴科技的发展,MTI专业培养需要突破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瓶颈。本文就国际化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与MTI培养进行分析,试图明确MTI学生市场导向性的专业地位,提供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5.
符勒宦 《江苏市场经济》2002,(3):94-94,F003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未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在21世纪,一个人一生经常转换职业岗位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要改变过去那种终身就业的思想,专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因此,只有当一个人的职业岗位发生变化时,他能够很缺满足变化了的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时,他的综合素质才算是合格的。过去在终身职业思想的指导下,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教学对象,从而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现在既然要树立起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学生在将来能很快适应新的职业环境,那就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能动地学习,这样学生就既是教学的客体,又是教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学徒制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评判学生适应岗位与职场环境的客观方法。通过学徒制教学模式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企业提供服务型人才。通过对学生的双重教育,打造一条通往职场的快速通道,为社会和企业输送符合市场预期的人才。文章将通过3个方面探讨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7.
王歆  赵凯 《黑河学刊》2014,(4):109-110
21世纪是创新发展的世纪,社会急切需要创业及创新型人才,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推动21世纪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科技革命的现代技术,体现到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为了适应生物制品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培养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者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目标与现有条件,从课程设置及交叉知识讲授、国内发展现状、课程相关内容建设、实验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等方面对生物制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歆  赵凯 《黑河学刊》2014,(6):93-94
21世纪是创新发展的世纪,社会急切需要创业及创新型人才,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推动21世纪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科技革命的现代技术,体现到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为了适应生物制品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培养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者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目标与现有条件,从课程设置及交叉知识讲授、国内发展现状、课程相关内容建设、实验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等方面对生物制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作为知识信息载体和传播者的少儿图书馆,在未来人才培养上高度重视,由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更多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21世纪图书馆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实践教学设计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构建以岗位认知培养,即基础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职业认知培养,即结合多门课程面向任务的非仿真技能训练项目;社会认知培养,即面向全局,跨专业的仿真综合实训项目;紧密联系就业、创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创新创业实训项目推进业务操作水平的四个层次的实训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将实践教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