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准格尔旗纪委让廉政文化从“文件”转向了“文化”,从“会场”转向了“市场”,从“机关”延伸到“基层”,从“决策”付诸于“实践”,把廉政文化打造成一种道德文化、素质文化、安全文化和魅力文化,为准格尔旗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我还未完全弄懂,为什么“失落感”总像影子那样,弄得我的一些老师、长辈在退休之时,老是“剪不断,理还乱”?殊不知,退休的岁月也在窗外向我悄悄招手了!何以消解“失落感”?我选择“收藏”。“收藏”可能是满足人性中“占有欲”的种手段。有“失落”,有“收藏”,或许可作定的心态平衡。再说,退休了,大可“玩物”了,即便不小心就此“失”也无关紧要,更何况还可以“玩物养志”嘛。  相似文献   

3.
康新春 《发展》2011,(2):47-47
“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坚持“深”人基层,“心”系群众,“情”撒田间,“意”留乡村,先后组织开展了“组工干部调研月”“建国前老党员走访慰问周”“组织部长接待日”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深化拓展了下基层活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民企“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企也由“小孩子”逐渐“长大了”,有的甚至成了行业中的特大型企业。   虽然他们对市场经济的“水性”,从小就比较习惯,但也依旧要适应对“大人”管理与对“小孩”管理的不同。不少民企至今还在用管“小孩”的办法进行管理,结果,不是让其“长不大”,便是把它“管死了”。   “长大了”的民企到底怎么管呢 ?这就是当前成长型民企面临的新课题。 民企如何解决管理“不适应”   解决民企管理“不适应”,其基本思路是,必须抓好“进化式”的管理创新,而不要死抱住…  相似文献   

5.
“对不起,我碰到‘围炉’来晚了”、“您别见怪,他是‘超级恐龙’”、“这小子真是CBA”、“你不要 PMP”、“我要一份13+2”……别误会,这可不是江湖黑话,而是现今最时髦的流行语。在搜集了些“新人类”、“新新人类”、“另类”、“酷一代”、“新生代”的口头语后,发觉这些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当今的社会时尚,体现了一种大众情绪,特别是敏感阶层或曰新潮群体的心态。 现代流失语大致可分为几大类: 一、隐喻类 比如,“围炉”──即打群架;“超级恐龙”──反应迟钝;“洗耳朵”──听音乐:“洗胃”──…  相似文献   

6.
张迎红 《发展》2002,(1):20-22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适”者生存,企业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应对,顺势而为,才能立足和发展。什么是“适”?在不同条件下是有着不同的内涵的。在短缺经济时代,商品匮乏,“人无我有”,“有”便就是“适”了。卖方市场形成后,商品充裕,选择性增强,质量好价格便宜的商品更有竞争力,“质好”、“价廉”就是“适”了。在如今竞争白热化的时代,面对瞬息万变市场,企业能否快速反应已成为决定其成败乃至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快”就成了“适”的重要内容了。纵观中外知名企业,他们的成功兴旺无不突出一个“快”字,从战略决…  相似文献   

7.
世界汽车业的百年史,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技术创新“发明”了汽车产品,生产创新“发明”了流水线,管理创新“发明”了精益生产方式,理论创新“发明”了“规模经济”,设计创新“发明”了一代又一代铁杆车迷。  相似文献   

8.
《新财经》2009,(9):11-11
《扬子晚报》:昨天,由江苏省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复苏·跨越2009中国房地产走势”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曾抛出“离婚买房也是拉动内需”、“只为富人盖房”等“雷人”观点的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等嘉宾高调分析了当前楼市的“复苏”形势,“房地产正在拯救中国”,“下半年商品房将严重供不应求”,“房价将暴涨”,“中国人太有钱了,房子太便宜了”等一系列观点同样惊爆。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信息》2009,(1):17-17
近日,中国第一文学网站“榕树下”创始人朱威廉表示,他已准备好资金,要为“榕树下”赎身。 尽管“榕树下”还挂着“中国第一文学网站”的招牌,但这家被誉为“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网站在经历了德国书商贝塔斯曼的管理后,“流量已流失了95%”,“我之前一直嘴硬,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增长平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增幅继续升高,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大幅上升,中国经济运行中也同时凸现出一个新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以往少有的所谓“经济过剩”现象。一时间在中国,“商品过剩”、“产能过剩”、“货币流动性过剩”、“外汇过剩”,甚至“大学生过剩”等舆论四起,加上早已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使经济界、理论界普遍感到莫衷一是,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究竟怎么了”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由“城镇保障”向“城乡统筹”、由“政策框架”向“制度规范”的巨大转变,撑起了社会发展的“安全网”  相似文献   

12.
从“山寨相机”到“山寨电影”,从“山寨明星”到“山寨熊猫”,甚至“山寨版春晚”等,诸多带有模仿性质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形成了独有的“山寨文化”或者“山寨经济”。造假的人有福了,只在一夜之间,克隆与盗版因此被赋予了集合田园牧歌与梁山精神的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13.
康佳如意梦     
“如意”电视为何失去昔日风光?“康佳”登陆“如意”,伤心的是谁?紧张的是谁?高兴的是谁?“陕康模式”会告诉我们什么?请看—— 1995年。当“如意”电视陷入困境之时。古都咸阳出现了“康佳”人的身影。 于是,“陕康模式”诞生了。 5年过去了,康佳的“如意”梦做得有滋有味,让业内同行羡慕不已。可是。走进“陕康”。无论是过去的“如意”人。还是现在的“康佳”人。都会告诉你,康佳在“如意”的创业之路虽然是成功的,但每一步都不轻松! “如意”电视遇到不如意的市场 80年代,“如意”电视就像陕西其他许多品牌一样,…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伊始,“集资建房”再次成为关注热点。据报道,北京首例“个人集资建房”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伴随着这种案例的出现,全国掀起了“集资建房风”,上海、南京、成都、济南、厦门……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个人集资建房召集令”,甚至还有开发商接受了“个人集资建房”者们的“策反”,准备搞“合作建房”。一时间“集资建房”颇有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的架势。  相似文献   

15.
“大款”,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时髦词儿,意思是很有钱的人。我十分钦佩第一个使用“大款”这一名词的入。用含有钱义的“款项”之“款”,同表示数量多的“大”字相结合,组成了当今中国的新名词,这不能不说是对丰富汉语词汇的一个贡献。把人比做钱,可谓形象鲜明,但又不直接称为钱,显示着国人特有的含蓄和幽默。试想,若不称“大款”,而直呼为“大钱”,那不就是显得太俗气吗!自从有了“大款”,就有了“傍大款”和“绑大款”现象。“傍大款”和“绑大款”,这两者自有“大款”的得意快乐和辛酸无奈。面对滚滚而来的金钱大潮,似乎一…  相似文献   

16.
王百会 《东北之窗》2011,(23):10-10
繁体字“爱”的中间有“心”,“规”的右边有“见”。后经简化,二字变成了现在的“爱”无心,“亲”不见。这本是汉字简化的无意之举,却像一则寓言,告诉人们爱一旦无心了,亲人就再不能温馨温暖地相见了。  相似文献   

17.
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智者、慧者纷纷献计献策,形成了西部大开发理论研究的热潮。一时间,“跨越式发展”,“投资”,“增长速度”,“资源开采与加工”,“制造业现代化”,“基本建设规模”等名词、概念,给人们思维以强烈的冲击,形成狂轰滥炸之势。但笔者在这股“热”中,也有一点“冷”思考。本人认为,西部大开发,关键在“种草”。即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风沙滚滚漫山谷这是一句80年代末、90年代初歌坛流行“西北风”时的一句歌词。它形象的描述了…  相似文献   

18.
车波 《上海改革》1998,(6):18-19,14
政府和市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操纵着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应该把这两只手放在同一个方向盘上,让它们共同把持经济发展的方向。然而遗憾的是,这两只手却很少能协调用力,不是“看得见的手”显得太大、太长,就是“看不见的手”泛滥失灵,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东亚各国使惯了“看得见的手”,而让“看不见的手”退居“二线”,“看得见的手”“好心”地扭曲了整个市场,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  相似文献   

19.
在近几年关于改革方向的大争论中,有许多入套用传统社会的两分法,将中国当今的社会群体简单划分为“富人”与“穷人”、“权贵”与“弱势群体”、“精英”与“草根”两大类。吴敬琏指出,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将本属于大众这边的“中产阶级”划入到与大众敌对的社会集团中去了,不但搞乱了自己的阵线,而且实际上起到了转移目标,为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共同敌人,即极少数贪官污吏提供了掩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云芳 《改革与战略》2013,(11):30-32,53
孟子秉持着“民贵君轻”、“民事不可缓”的民本情怀,提出了“薄税敛”以“藏富于民”的富民经济理想。正是基于这种富民经济理想,孟子因而在施政次第上首倡“制民恒产”的土地经济政策,提出了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的养民经济观;其次,在商业经济领域,孟子又提出了“互通有无”的“自由贸易”的惠民经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