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受海外兼并风潮影响,日本公司对兼并策略日感兴趣,近年来,据“公平交易委员会”所收到日本商业上报的年兼并,收购数已达1000家,而且仍在上升,另外,年“善意”转让数亦达800家。  相似文献   

3.
兼并对美国工业企业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当今美国的一些巨头公司就是靠兼并劣势企业发展的起来的。在过去的100年里,美国就出现过四次大的兼并浪潮。  相似文献   

4.
中外企业购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6.
原苏州解体后,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即私有化改革,改革后的俄罗斯经济持续下降,财政面临危机,社会抗议活动频繁不断,“外汇走廊”政策和其他税收政策的实施使企业要私正经受严重的危机,要私濒临破产,其中,化工,石油,冶金,天然气等部门开始依靠出口原料维持生活,机电工业,汽车制造业,仪表制造业,化工企业,纺织企业在国民生产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这些工业部门在改革开始后生产大幅度下滑,同时,外国商品潮水般地涌进俄市场,直接影响了俄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此,社会各界忧心忡忡,一致呼吁,要扶持民族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历来对垄断和兼并不感兴趣的俄罗斯人在世界企业兼并风潮的影响下,也开始走上企业兼并和进行产业结构改造的道路,试图摆脱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影响,传媒界也大雪宣传企业兼并成功的例子,在某些共和国内,工业部,财政部,经济部的部长们和社马议员,银行行长及企业领导人多次举行园桌会议,商讨,制定企业兼并的政策,为企业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企业兼并对于国企改革的作用就如当初红军长征之于中国革命的作用一般,更为相同的是前进途中的重重障碍。唯有坚定信念,认清方向才能跨越改革中的“雪山”、“草地”。  相似文献   

8.
刘湘 《湖南经济》2000,(3):49-49
纵览中外企业兼并案例,可以看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失败多于成功。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主业,盲目扩张。因此,我认为企业兼并一定要以强化主业为立足点。这就是,企业兼并时选择目标企业及兼并后资产的整合,都要围绕主业而展开,为强化主业服务,不要把不相关的企业经营活动联在一起。从理论规范的角度分析,不相关的多元化使兼并企业在原有行业的地位和优势迅速下降,而新进入的行业却又难以找到立足之地,资源的分散使自己顾此失彼,处处被动挨打;不相关多元化经营从表面看分散了经营风险,但是由此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跨国公司迅速发展。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经济发展战略实现转移,其中之一,是跨国公司从投资建设和创建新企业的形式,逐渐转移为兼并、收购彩式。探索跨国公司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企业兼并,是一个企业通过购并另一个企业,形成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生产工艺不断调整,内部结构进行新一轮配置,生产组织规模趋向合理,使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和更优结构基础上满足资本增殖的要求。众所周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皆不尽合理,造成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差、国有企业亏损严重等问题。尽管经过政府推动,建立了一批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但数量和比例均显不  相似文献   

12.
企业收购兼并中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正视兼并     
请看下述事实:大量民企手中有充裕的资金不知应投向何方;大量的国企举步维艰,身陷困境。 二者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走上兼并联合的道路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14.
15.
16.
江科 《南方经济》2002,(2):68-69
中国内地企业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有需时甚短、成本较低、资金充沛、条伯宽松、受益较大、信誉提高等好处,但应注意不得违反中国内地对于境内企业对外投资和上市的有关限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正刮着一股强烈的国际企业兼并风。国际企业收购和兼并后的组合是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本文拟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维持兼并企业稳定的文化策略。企业收购和兼并是企业内部增长的重要策略。通过这种途径,企业能迅速跻身于国际市场,享受规模经济利益,获取技术诀窍和高级管理人才。但是。  相似文献   

18.
一个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军工厂,在经过军转民、台并、分离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兼并能救活它吗?政府部门、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三方救一厂,却惹出了无尽的麻烦。改革最难改的是什么?是体制、管理,还是观念……  相似文献   

19.
20.
企业兼并,其特点在于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它企业的控股权,实现自身目标,扩大经济实力。企业兼并不再是简单地让亏损企业“一死了之”,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来促使企业“起死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