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城市的土地是属于国家的,只有国家才能对土地依法享有所有权,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但是在以前,国有土地的无偿、无限期使用,使得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形同虚设,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其所有权得不到保障,并且受到严重侵害,国家利益在经济上得不到实现。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为了切实保障国家的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在坚持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将土地使用权商品化,有偿有限期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就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按照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存在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就必然要产生绝对地租,换句话说,土地的使用者就必须因使用土地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土地使用费。正是基于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认识,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了对城镇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将长期以来实行的城镇国有土地行政无偿划拨制度改变  相似文献   

3.
左静 《辽宁经济》1998,(5):47-47
国有土地租赁制及其实现形式●左静现阶段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土地租赁制。所谓土地租赁制是指在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发生分离的条件下,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有条件、有期限地租赁出去,定期收取地租,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凭租赁合同发生经济关...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本文试根据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的土地有偿使用及其收费标准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一)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存在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要了解地租必须了解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对土地占有的垄断。马克思指出:“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意志的领域。”①这是法律观念上的所有权。“法律观念本身只是说明,土地所有者可以象每个商品所有者处理自己的商品一样去处理土地。”②而对这种所有权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则只能有什么样的土地使用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劳动条件的土地,其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使用权可以完全分离。“土地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只代表一定的货币税。”③即凭借  相似文献   

5.
关于深化农地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朱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界定农地产权,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作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以及构成土地所有权权能的其他权利,如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抵押权等。家庭联产承包...  相似文献   

6.
任延斌 《中国经贸》2014,(4):155-155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资产的资本功能越来越突出,其使用权和所有权正以有偿征用、转让、买卖、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市场交换。本文依据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资产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一、市场投资经营主体必然是个人资本所有人及其派生的企业法人 市场经济要求经济资源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按照市场供求、商品价值客观规律来最优配置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这就要求经济资源诸要素能够自由转移,按市场经济规律灵活地往经济效益高的地方流动。这就要求经济资源诸要素均是自由流动的商品。商品及其所有权均能自由转让。这就要求商品所有者在经济上和法律上均是独立的具有财产权利和义务责任能力的民事行为主体,即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此独立的商品所有者在经济上和法律上均能依法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地转让其商品财产。即能自由地转让其资本及其所有权,土地及其所有权和劳动力及其使用权。那未,谁有资格能当市场经济中经济资源诸要素的所有者,谁能当市场经济主体、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呢?  相似文献   

8.
在企业改制中,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土地产权不明晰造成流失。在我国传统的土地权利关系中,土地所有权与产权是合为一体的,土地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实行配给制,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企业作为土地使用者,只有狭义的土地使用权,而无其他权利,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控制了土地资产的全部运营过程,把土地资产运营中的收益几乎全部收走,企业使用土地的权责利边界没有确定也无需确定,土地产权关系极不明晰。企业改制过程中,在土地产权不能及时调整和进行界定时,导致了所有者的收益流入土地使用者手中,使土…  相似文献   

9.
对中东欧国家土地改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东欧国家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联邦政府就着手将东德的土地进行私有化改革,总体上遵循物归原主的政策,只要原所有者能拿出原来拥有的证据,就可重新得到原来的土地,并保护当前使用者的租赁权。由此,土地的产权即所有权从国家或集体手中转移到个人手中。以证书或土地的形式将土地分配到个人,并不意味着要将大面积的土地分割成小的家庭农场。在中东欧,小型农场的形式只在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存在。在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每户平均拥有l~1.5公顷的土地,阿尔巴尼亚在最初分配土地时是每…  相似文献   

10.
一、企业分配的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已经确立,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因而需要由计划配置过渡到由市场配置,也就是通过市场交易,即通过社会经济资源的权利让渡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资源的产权必须是明晰的;二是资源的价格必须是合理的;三是资源的交易必须受法律的保护。其中资源的产权明晰指的是资源的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必须明确。企业作为资源(如国有资产)的使用者,要得到资源的占有使用权及其相应的收益,必须对资源的所有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资源的所有…  相似文献   

11.
陈明 《改革与开放》2015,(3):86-87,94
城镇化进程中苏北农民土地财产权法律保护不足,立法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抽象性、使用权的定限性、收益权的失衡性和处分权的无序性,诱发集体土地处置权流失、资源浪费与农民市民化进程受阻,正确的选择是开展以确权扩能为导向的顶层设计,落实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扩大土地使用权能、增值收益权能和参与监督土地处分权能。  相似文献   

12.
醉座考察两权分离的历史和条件入手,分析我国农地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方向应是农地所有和使用权首先统一于与土地有天然联系的农民,同时通过立法使政府保有对土地使用进行宏观调 控的管理权,在此基础上,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发展新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13.
陈灼勋 《特区经济》1997,(10):55-55
<正>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概括地说是无偿、无期、不流通的使用制度,其特点是集权、僵化和无视经济规律。表现这一制度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样体现出无偿、无期、不流通的特征,不仅虚化了国家土地所有权,而且使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实现,造成了国有土地的极大浪费。  相似文献   

14.
农地是农业的基础和根本,农地制度创新是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创新的关键环节。合理地配置农地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阶段西藏农地制度安排 1、农地家庭经营制度的所有权安排。“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前提是坚持土地、市场、森林公有制。农地公有制不是国有制、而保留  相似文献   

15.
震后重建,倒塌商品房的所有人可以继续使用该片土地,不必另外支付土地出让金。异地重建商品房。按现有政策,属于新旧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之间的置换。异地重建,使用国有土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并收回原土地;使用本集体之外的集体土地,可进行土地所有权互换。借鉴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应该制定震后重建的专门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地征收是国家运用公权力取得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行为。目前在我国法律中,不动产征收程序规定的不够完善,公示性和公正性不够细化,在一定程度上给征收活动留下了法律漏洞。如政府在决定土地规划时,缺乏公开的听证程序;在确定征收补偿时,缺乏中立的评估机构;在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广大农村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许多地方尤其是东中部等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对农地使用制度又继续深入地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其中较为典型的创新有被称为“平度创建”的“两田制”、“规模经营制”和“ ‘四荒’使用权拍卖”等。这些制度创新都是以农地的集体所有和农地使用权的分散化为政策前提,同时表现出农村社区在农地的配置中对公平原则的贯彻和对效率原则的进一步重视。这无疑有利于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有效流转和  相似文献   

18.
王直民 《特区经济》2012,(4):251-253
我国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期限的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的大小关系到国家、土地使用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本文在详细分析当前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存在的问题后认为,我国的土地使用权法定最高出让年限过长,而一律按照法定最高出让年限确定出让年限也不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集体建设土地参与流转的可行性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权利的流转,一般是指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在现阶段,我国土地流转更多地表现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土地是公有制,这种公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国有土地可以流转,而集体土地必须经过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方能进入市场,进行流转。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情况带来了种种弊端,如不妥善解决,不及早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有的农地制度是一种“共有私用”的公共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是被分割的。农地产权的每个方面(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它利益主体。这种特性体现在农地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土地再分配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上述产权框架下的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另外,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对农地制度绩效的合理评价问题、农户的投入行为等等,都与上述制度框架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