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企业研发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基于2010—2017年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检验资本错配和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本错配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抑制效应;融资约束不仅对企业研发具有直接负向影响,还会强化资本错配对研发投入的抑制效应,但上述融资约束的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中存在,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因此,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体系,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和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4.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低抵押品价值,研发投资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并且在外部融资时具有不同资金依赖性。以2007-2011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产业类型和所有制形式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情况,以及研发投资的外部融资依赖性。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研发投资的确存在着融资约束,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更为严重;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低;与实物投资偏重债权性融资相比,研发投资更加依赖股权性融资,而且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股权性依赖更强。 相似文献
5.
6.
7.
主要探讨政府研发补贴与非研发补贴“光环效应”对企业外部融资的影响,以及专利强度在二者间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中国2008-2018年228家新能源企业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政府研发和非研发补贴对企业外部融资有正向影响,即政府通过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产生光环效应,增加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机会;②专利强度显著正向调节政府研发和非研发补贴与企业长短期债务融资的关系,而对企业获得股权融资则无显著影响,即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时更关注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政府补贴方式选择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导致创新者难以完全攫取创新的全部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竞争性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并不总是有效的.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事前和事后补贴方式对于企业创新激励的机理,认为事前补贴不会产生和提高努力程度的激励,不宜采用,为政府合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及其结构指数(金融中介发展指数和股票市场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开展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和研发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金融发展能够缓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的提高;但金融中介发展的作用显著高于股票市场发展,且金融发展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作用和研发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改善我国金融约束政策环境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以我国2007—2020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剖析了政府隐性担保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隐性担保显著降低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该抑制效应在国有企业或融资约束偏紧的公司,以及金融分权程度较高或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机制分析显示,政府隐性担保提高了企业获得优惠贷款和税收优惠的概率,并且通过缓解“财务风险”抑制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在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基础上,政府隐性担保亦能增大企业债务融资规模。本研究为纾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企业的社会性对经济性行为影响的视角研究社会地位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以2009—2018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社会地位越高的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小。将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企业高管的金融背景纳入考虑之后,研究发现相比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社会地位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效果更为显著;相较于拥有金融关联的企业,没有金融关联的企业提升社会地位更有利于缓解融资约束。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没有金融关联的企业社会地位缓解融资约束的效果最为显著。这些结论不仅拓展了企业"社会属性"对其"经济性"行为的影响研究,而且能够为民营企业缓解融资约束提供有益借鉴,尤其是处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地区,且不存在金融关联的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理论剖析融资约束如何影响成本加成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014-2019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对于成本加成具有显著抑制效应,而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缓解融资约束对于成本加成的抑制效应,这一结果在控制了内生性影响以及替换变量的稳健性结果中依然成立。针对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以及产业类型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非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政策发挥的调节作用更大。究其影响机制,融资约束主要经由抑制研发投入增加的渠道对成本加成产生负向影响,而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能够正向调节融资约束对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进而起到缓解融资约束对成本加成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4.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低抵押品价值,研发投资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并且在外部融资时具有不同资金依赖性。以2007-2011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产业类型和所有制形式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情况,以及研发投资的外部融资依赖性。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研发投资的确存在着融资约束,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更为严重;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低;与实物投资偏重债权性融资相比,研发投资更加依赖股权性融资,而且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股权性依赖更强。 相似文献
15.
构造了高新技术上市公司R&D投资的融资约束模型,利用2008—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R&D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高新技术上市企业R&D投资面临的融资约束,并进一步按企业规模和所有权的不同将样本企业分组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R&D投资面临明显的融资约束,依赖于企业内部现金流量;相比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更依赖其内部现金流量,面临更严重的外部融资困境;相比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面临更严重的融资约束。提出:在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政府应着力建设、完善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匹配的多层次融资体系,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增加。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17-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探究了内部控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实证得出,良好的内部控制质量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进一步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对研发投入的这种积极影响,部分经由融资约束得以实现,即融资约束在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政府研发补贴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博弈的视角,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研发补贴政策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政府能够识别企业研发行为“真伪”的甄别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起到激励企业投资于研发活动的效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伪研发”行为的稽查和处罚力度,以提高政府研发补贴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政府补贴金额巨大,但在激励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是否能"如其所愿"还未形成一致结论.文章基于陕西省2014-2018年1万多个高新技术企业的观测值,联合采用PSM与渐进DID法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引起的内生性后,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激励了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但从研发投入来源的角度细分后发现,政府补贴"挤出"了自身研发投入.整体而言,政府补贴激励了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总额,但在自身研发投入上并未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应.由此,提出政策的制定者需要更多关注政策对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激励作用;尝试将事前激励转化为研发投入后补贴或奖励;并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机制与企业信息披露机制,积极发挥政府补贴的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