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师》2017,(1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制造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实现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大国的成功转型,需要我们牢牢把握《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目标,其中之一便是"两化融合"。因此,对我国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现状进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传统评价方法入手,结合我国制造业实际,确定我国制造企业评价指标,选定评价方法,并针对评价结果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两化融合迎来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的攻坚阶段。立足产业视角,通过构建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三链动态模型,结合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方向,深刻阐释并揭示了我国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内在、本质的三大规律,最后提出了两化深度融合的三大战略举措,构成了我国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体系。该体系动态演示了我国从“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的科学规律和生动蓝图,对推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分析各地区"两化融合"的社会环境基础,构建了较为客观的"两化融合"社会环境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2008年各省"两化融合"社会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了陕西在全国两化融合进程中的地位及差距。结果表明,陕西处于两化融合第三梯队,与第一梯队相比,在信息设施基础建设、信息产业发展规模及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发展上,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分析了陕西两化融合的动因,指出陕西应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利用信息化加快资源的深度转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再创辉煌,带动新兴产业迅速起步。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够比较科学地评价我国各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6个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将影响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因素归纳为三个因子,分别为收入因子、资本投入因子和对外开放度因子。实证结果表明,中东西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极为不平衡的格局,今后要在投资力度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更加注重向中西部倾斜。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就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内需,提高经济运营效率,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现状的分析,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存在的资金短缺、人才缺乏、信息化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利用新技术完善信息化服务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为实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认为“两化”融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行业发展水平和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水平,帮助企业和行业实现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并控制污染排放,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文章主张从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做好典型企业的试点示范工作、建立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支撑和服务平台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做好今后的“两化”融合促讲节能漓排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经济两型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城市经济两型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经济两型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30个大中城市经济两型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30个大中城市经济两型化发展呈等级分布,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各城市经济两型化要素竞争力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各要素发展之间缺乏耦合性。  相似文献   

8.
张坤  马柯  王华 《时代经贸》2010,(18):125-126
本文的研究围绕当前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在全面梳理相关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建设内容以及建设的技术要求上,系统地提出两化融合政府服务系统的建设设计思路,探究具有产业特点,宏观指导的两化融合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思路,覆盖了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关键环节,满足两化融合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内容和需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研究围绕当前工业企业两亿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在全面梳理相关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建设内客以及建设的技术要求上,系统地提出两化融合政府服务系统的建设设计思路,探究具有产业特点,宏观指导的两化融合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思路,覆盖了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关键环节,满足两化融合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内容和需求.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是沈阳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文章以发展工业软件为切入点,对沈阳市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针对工业软件发展滞后、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汤晓龙 《经济师》2012,(8):189-190
文章通过分析湛江在发展信息产业过程中的优劣势,进而提出在未来如何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通过"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信息技术产业,提高政府和社会大众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湛江的"工业立市"和"五年崛起"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两部门创新生产模型,构建了两化融合影响工业创新效率的理论模型.运用面板回归和门槛回归的方法证明了两化融合对工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并非简单线性的,而是随着两化融合水平的提高发生了两次递增性突变.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突变性是由于不同外部环境水平的约束造成的.在样本区间内,两化融合对工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发生两次递增性的突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发生一次递增性的突变.  相似文献   

13.
应用粗糙集理论研究了评价和预测问题中各因素的合理赋权问题,给出一种无需专家赋权和调查统计,仅仅从原始的统计数据中挖掘出各评价因素的权重的方法,并依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所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有关数据,对中国区域生态水平评价问题进行了权重挖掘,按照所得权重给出了新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充分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建立评价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体系,然后对陕西省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目前陕西省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接着对陕西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分别进行了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并分析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有针对地提出推进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区域专利产出水平评价更具客观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从专利指标的自身特点和指标设计原则出发,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反映专利产出水平评价的主要因素,从专利产出数量和专利产出质量两方面进行考虑,设计出了专利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部分城市专利产出水平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快速聚类有计划地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区分为四类.根据熵值法计算8大地理区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从宏观层面评价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为快速聚类分析中4个类别确定性质.并使用判别分析得到对应快速聚类分析4组分类的Bayes线性判别函数.从而推广到对于任一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问题的解决中.判断具体某一研究区所属分类后,根据每一分类下涵盖的地理区域共有的新型城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区定制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7.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应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构建人本理念、计划与组织、目标与人力资源、执行保障和信息融合六大保障体系,建立了以六个基础体系标准为主体、以卓越绩效管理标准为支撑的两化融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区域产业两型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其重要内容是建设具有两型特征和符合两型要求的产业体系。为引导区域产业的发展,需要对区域产业两型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阐述产业两型化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两型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主成分评价方法,并对区域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区域产业两型化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缺乏全面的、具体可操作的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应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确定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由综合层、系统层和基本层构成,建立了中国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4个子系统共21个指标变量的函数模型,简便易行,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对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在分析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等方式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旅游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改进的熵权法计算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其次以大连市为例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其区域旅游效应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大连市旅游产业区域效应的排序为: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最后分析探讨了评价模型的不足与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