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技术产业是推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其创新效率直接影响区域创新发展。基于价值链视角,以2009—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技术转化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验证不同因素对不同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区)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创新效率差异正逐步缩小,技术研发效率明显高于技术转化效率。在创新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技术积累是提高技术研发效率的关键因素,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支持、企业规模扩张能够显著提高技术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2.
一、主导产业的理论分析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A.O.Hirschman)。他主张,应该采取不均衡求均衡的发展策略,供给与需求不一致促进了经济增长。对特定行业的重点投资,使得供过于求,市场不足。这种不均衡因素对关联产业形成一种拉力,促使这些产业的发展,关联产业的发展又使得产业整体趋于均衡,然后再在新的产业层次上确定新的主导产业,重点投资。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产业关联度标准”,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有比较强的前向、后向、旁侧关联,应该把这种高关联度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对主导产业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他吸取了熊披特创新理论和赫希曼不平衡发展理论,一方面反映了新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主导产业的高供给形成了需求压力和低价格,促使新产业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R&D的总体特征运行模式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实力在全球医药产业界仍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连续多年R&D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为新药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是深入分析其新药类型,可以发现: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仍呈明显的“渐进式创新”特征,其产业整体上选择了渐进式创新和研发外包的创新模式;研发外包(Outsourcing)以及研发业务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是当今美国生物医药产业R&D活动最重要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与一般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有其特殊之处,且创新环境在不同创新阶段影响不同,然而既有文献对此关注较少。将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研发和市场转化两个阶段,运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2011—2016年中国各省份及经济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并实证检验了创新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两阶段均处于较低水平,且都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技术研发阶段效率逐年递减,市场转化阶段效率逐年递增;区域产业规模对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但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非常显著,呈倒U型关系;区域研发资源和区域研发环境正向影响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区域经济资源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市场环境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大部分经济区域技术研发阶段创新效率,但没有促进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创新效率;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各经济区域的市场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5.
德国、美国、日本推进新能源发展政策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能源的发展可以解决因消耗大量化石燃料引发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相应政策推动新能源发展。本文选取德国、美国、日本这三个新能源发展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对其实施的新能源发展政策进行研究,并探讨新能源政策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主导研究开发示范项目作用于新能源发展的研发、投资、生产及消费四个环节。其作用机制是政府政策影响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建立(扩张)、技术创新(扩散)和外部环境,进而带动新能源商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国内外竞争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产业创新已经成为国力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从低碳和协同的视角,首先分析了区域低碳产业创新体系形成机理,然后构建了区域低碳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最后结合实证提出了“统一布局(机制设计)—源头创新(产业链整合)—互动渗透(技术扩散)”的区域低碳产业创新体系实现路径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技术与新知识的高技术服务业跨界融合是传统企业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研发和商业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熵指数测度全国各省区高技术服务业与资源型产业融合水平,并利用2014—2017年资源型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检验两大产业融合对资源型企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同时探讨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技术服务业和资源型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但发展态势良好,处于从失调走向协调的转变期;产业融合对资源型企业创新研发效率短期无显著影响,长期存在抑制作用,资源型企业技术能力刚性导致对新技术的排斥,且较大的产业间认知差距削弱了产业间良性互动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产业融合对创新转化效率呈先抑制、后促进效应,就长期而言,产业融合具有良好的创新转化推动力;资源型企业吸收能力分别在产业融合与滞后一期创新研发效率及滞后三期创新转化效率的关系中起正向、负向调节作用,表明资源型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尚不全面。  相似文献   

8.
私募股权投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项金融创新,对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等,都有重大作用。但是,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发展仍很缓慢,这与我国多年来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不相称,不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不利于产业创新和转型。本文就如何促进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求完善资本市场,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提高投资效益,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6—2018年中国(内地)28个省级行政区域高技术产业数据,从组态视角出发,借助fsQCA3.0软件,分析产业环境、外部资金支持、区域经济水平对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共同作用机理,获得实现高研发与高成果转化效率充分条件的多个等效路径。结果发现,实现高研发效率有4条路径,通过路径分析发现外部资金支持与区域经济水平互为替代,当区域经济水平较低时,高水平政府扶持或外商投资能够实现高研发效率。实现高成果转化效率也有4条路径,其中良好的产业环境或优渥的经济基础是关键要素,区域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企业规模与外部资金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结论有助于解释以往研究结论差异,为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从百大研发创新奖的发展可看出,高端创新正呈现一些新特点、新趋势。高端创新是在原有创新理论集成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发展实践,对创新驱动发展内涵的一种新论述。高端创新源于"知识和技术"的突破式发明、"市场-技术互动"的宏观发明和"市场附加值"的高端颠覆式创新。高端创新推动技术向更高势能发展,推动市场向更高层次演变,进而形成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持续推动航天领域发展,美国航天管理也呈现新的特点和规律。本文通过对美国特朗普政府航天战略、航天政策、组织机构、资源投入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全面解析美国特朗普政府航天领域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得出特朗普政府在航天发展战略上重视、政策上倾斜、组织机构上革新、资源投入上强化的结论,并预测未来美国将在航天科技水平、产业规模和行动能力等方面实现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12.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性和创新依赖性特征,基于“四三结构”创新体系,从研发创新、转化创新、产品创新、载体创新4个维度及创新价值链3个环节,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4个维度作为产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个维度影响程度不均衡,仅载体创新具有显著影响,转化创新与载体创新协同作用影响显著。考虑到4个维度的非均衡性和区域差异性,运用均衡判别法和威弗组合指数,设计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筛选体系,选定粤、京、苏、陕、沪、浙、鲁、鄂8个省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均衡推进区,最后提出创新价值链前端研发创新优势向中末端扩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型过程中,正确选择技术创新路径对创新转型至关重要。在考察高技术产业开展内、外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创新路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2008-2014年高技术产业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和创新绩效的空间相关性及分布结构,并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多种创新路径驱动创新绩效机理框架下进行比较分析,实证考察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与非研发投入所占比重远远小于内部知识源化,技术创新路径非均衡性发展特点显著;高技术产业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与创新绩效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与创新绩效一定程度上呈现为相似值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的分化态势,相邻地区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对创新绩效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现阶段内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规模对创新绩效分别呈现微弱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没有充分发挥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市场导向的R&D产品交易是R&D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R&D产业是以R&D产品作为交易品的产业,并以产业价值链实现R&D产品价值创造、传递、转移和增值的全过程.R&D产业价值链中存在研究开发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市场转化阶段纵向一体化的价值创造耦合,以及产学研创新网络的R&D组织产业集群耦合.对深圳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深圳市R&D产业价值链存在后向一体化耦合机制,而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网络促使其R&D产业价值链从市场终端向价值创造的基础性、原创性创新源头后向一体化整合延伸.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市场导向的R&D产品交易是R&D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R&D产业是以R&D产品作为交易品的产业,并以产业价值链实现R&D产品价值创造、传递、转移和增值的全过程。R&D产业价值链中存在研究开发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市场转化阶段纵向一体化的价值创造耦合,以及产学研创新网络的R&D组织产业集群耦合。对深圳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深圳市R&D产业价值链存在后向一体化耦合机制,而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网络促使其R&D产业价值链从市场终端向价值创造的基础性、原创性创新源头后向一体化整合延伸。  相似文献   

16.
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型过程中,正确选择技术创新路径对创新转型至关重要。在考察高技术产业开展内、外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创新路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2008-2014年高技术产业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和创新绩效的空间相关性及分布结构,并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多种创新路径驱动创新绩效机理框架下进行比较分析,实证考察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与非研发投入所占比重远远小于内部知识源化,技术创新路径非均衡性发展特点显著;高技术产业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与创新绩效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与创新绩效一定程度上呈现为相似值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的分化态势,相邻地区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对创新绩效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现阶段内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规模对创新绩效分别呈现微弱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没有充分发挥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王建胜 《经济地理》2024,(2):134-144+218
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将产学研知识流动分为知识研发和知识转化2个过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机制,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7—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知识流动效率整体呈现块状集聚特征,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各城市间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绝对差异分别表现出增大和减小趋势,而先进制造业的绝对差异逐渐减小。(2)知识流动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向,且知识转化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程度大于知识研发效率。(3)知识流动效率可以通过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但这种作用机制存在差异。(4)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先进制造业均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微软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路径演变为基础,从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两个方面研究了微软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动机,并指出其动机实现方式及影响。结果发现: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是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主要动机,是领导性企业获取持续创新竞争力的动力。企业可应用全球研发网络中各节点的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增加知识存量、优化知识结构,并通过知识转化与整合进一步产生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时,应正确分析自身的构建动机和条件,在全球研发网络战略制定、区位选择和投资规模等方面作出合理决策。  相似文献   

19.
高技术产业是推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其创新效率直接影响区域创新发展。基于价值链视角,以2009—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技术转化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验证不同因素对不同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区)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创新效率差异正逐步缩小,技术研发效率明显高于技术转化效率。在创新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技术积累是提高技术研发效率的关键因素,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支持、企业规模扩张能够显著提高技术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20.
当前,如何加快我国政府财政性资金资助科研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创新的驱动因素,总结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行为动机,期望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供参考和支撑信息。本文认为,在利益分配上,首先要肯定企业的科技研发主体地位,在知识产权方面,除了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重大利益的专利之外,其余的专利权应该归开展研发的企业所有。在科研经费的分担上,原则上应该按照国家出资40%的项目经费,其余60%由企业出资。在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时,政府和企业要处理好科研和产业衔接的问题,保证顺利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这样也会鼓励企业开展新的科技研发,从而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和政府科技投资方面的合作共赢。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企业还要处理好科技研发人员的利益分配问题,可以根据实际的科研数量及质量进行绩效评估,也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