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概述企业生态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分析了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因素,认为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利益,外部环境刺激来自于政府行为、市场需求、资源与环境约束、技术发展,并构建了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阐述了模型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CAS回声模型的综合孵化器系统自适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合作及融合问题,结合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提出了综合孵化器系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综合孵化器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基于CAS回声模型构建了系统主体行为的基本模式,并阐述了其自适应机制;得出了综合孵化器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创新、协调多主体间资源分配并涌现进化来实现对环境适应性的结论,为孵化系统的运行构建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价值链的位置如何影响其创新绩效?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找到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绩效的途径。首先,从跨国公司基于知识的价值链分解方式入手,提出待验证的概念模型。然后,用结构方程调节性中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全球生产性服务价值链位置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链整合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价值链位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知识链整合的中介作用受到依特定情势协调的正向调节。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两类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协同创新为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为调节变量,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转移二者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我国2002-2015年省域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有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的关系发挥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对协同创新与区域技术转移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实现。结论可为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主体协同创新和区域技术转移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协同创新为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为调节变量,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转移二者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我国2002-2015年省域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有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的关系发挥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对协同创新与区域技术转移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实现。结论可为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主体协同创新和区域技术转移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是实施高质量内涵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政府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主体在产业协同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并利用数值仿真分析各类政策不同执行力度对系统演化的影响。结论表明: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对企业协同具有积极影响,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协同意愿能够相互强化;协同成本对主体协同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各类产业政策对系统均衡策略存在差异,高强度的激励和惩罚环境型政策以及适度的供给型政策对产业协同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仅提高需求型政策执行强度对产业协同系统产生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解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演化态势呈现出复杂的行为与轨迹,在共生互动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最大环境容量和自然增长率都不断变化。采用分段Logistic曲线叠加可以精确描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演化过程。本文运用黑龙江省1983~2007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有关数据,对二者共生演化模型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嵌入关系的企业网络链接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关于网络结构的研究隐含了主体间的关系是外生或给定的,而很少有人从主体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网络结构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基于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过程,研究网络的链接和演化机制:首先对认知、关系和结构嵌入进行了界定;然后建立了企业的嵌入关系与要素获取、信任和互补价值变化的关系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链接关系选择及生成和演化模型。研究认为,合作过程本身以及网络嵌入对于链接关系演化具有直接影响,决定了企业间网络结构的不断演化。  相似文献   

9.
在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绩效评估时,首先要考虑其开放性与特殊性,同时企业在其长期战略目标引导下,为有效推动企业的价值创造以及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其社会绩效,追求合作共生与共赢。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基础,从经营绩效、财务绩效、社会绩效三个方面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企业绩效评价通用模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总结响应主体的行为机制,根据响应环境复杂性分析和响应主体关系模型,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响应机理概念模型,创新性地构建"政策激励-企业需求"匹配模式,演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响应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则。基于Swarm平台并采用动态仿真方法,通过调节变量参数,首次从政策响应阶段、不同类型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响应、不同级别科技创新政策响应、不同政策工具响应4个维度设计政策响应动态演变过程,揭示了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内在响应机理。研究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响应遵从观望、偏好决策、学习模仿、响应行为驱动和生产转化激励的五阶段演变特征;不同政府层级的科技创新政策响应程度不同,政策级别越高则响应度越高,反之则响应度越低,响应度排序为国家级政策省市级政策高新区政策;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响应程度排序为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小型企业;企业对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响应程度排序为:研发补贴人才激励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服务外包。  相似文献   

11.
将现有企业资源观与资源生态经济理论等相结合,在区分不同资源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企业系统中的不同作用及其与主体、环境的内在联系;借助资源生态思想重新构建企业系统的结构并拓展系统功能;利用系统要素和资源机制建立企业资源生态系统的概念与模型;在整合生产率与效率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资源生态系统的资源与环境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2.
企业处于复杂的互动网络中,企业构建品牌行为选择与否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而且会受到网络中其他企业是否采取打造品牌的策略影响。文章借助Deffaunt模型,以无标度网络为研究环境,分析企业所处的网络机构、采取打造品牌策略的初始企业数量、博弈的次数等因素对于企业构建品牌的行为策略的影响,并采用Mat l ab软件进行仿真,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无标度网络中企业品牌构建行为的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增长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和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但因为服务自身的特点,使服务生产力评价明显区别于传统生产力评价。文章以生产力内涵的扩展趋势为背景和相关研究的回顾,阐明了研究服务生产力概念性模型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主攻方向;进而在弃扬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之不足和精华并考量服务分类适用性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企业服务生产力模型;最后通过对搜寻型、体验型和信任型三大类服务生产力测量的比较研究,构建了服务分类基础上的企业服务生产力产出投入分析模型和服务分类基础上的企业服务生产力应用模型。  相似文献   

14.
企业对政府创新科技政策的响应机理研究:基于回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基础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对创新科技政策的响应过程.在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企业政策响应受到认知力、规模、决策者偏好、利益、创新能力、研发需要和其它企业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回声模型,探讨了企业响应创新科技政策的行为机制,刻画了各种因素在政策响应过程中的作用,明确了各项行为的触发条件,最后分析了企业响应政策的行为匹配模式和自适应响应流程.结果发现,资源依赖是企业响应政策的根本,自组织进化是政策被企业良性响应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总结响应主体的行为机制,根据响应环境复杂性分析和响应主体关系模型,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响应机理概念模型,创新性地构建“政策激励-企业需求”匹配模式,演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响应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则。基于Swarm平台并采用动态仿真方法,通过调节变量参数,首次从政策响应阶段、不同类型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响应、不同级别科技创新政策响应、不同政策工具响应4个维度设计政策响应动态演变过程,揭示了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内在响应机理。研究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响应遵从观望、偏好决策、学习模仿、响应行为驱动和生产转化激励的五阶段演变特征;不同政府层级的科技创新政策响应程度不同,政策级别越高则响应度越高,反之则响应度越低,响应度排序为国家级政策>省市级政策>高新区政策;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响应程度排序为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小型企业;企业对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响应程度排序为:研发补贴>人才激励>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服务外包。  相似文献   

16.
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本质上体现在“活”的适应性物流主体间协调与合作,通过聚集耦合,创建一种和谐共生秩序,形成一种多主体共生耦合的组织生态系统.依据组织生态学理论,对区域物流微观主体类型构成和特性进行分析,基于区域物流主体迁移和演变规律研究了区域物流微观主体的生态位及生态秩序形成机理,进而运用多主体建模理论探索了区域物流微观主体具体行为模式与运作过程,为认识区域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行为、复杂适应性和演化机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经济地理》2021,41(2):82-91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转型期策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其企业区位选择已成为从微观视角解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途径。以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为案例区,将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企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集聚特征,并通过条件Logit模型探究了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集中—分散—分散式集中"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域为主体,外围地区为补充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②从行业集聚的变化特征来看,集聚峰值处的距离和强度分别呈现先增后减和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集聚范围不断增大,出现多个核心集聚区域。③集聚效益、基础设施、空间距离、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正向吸引作用,其中以集聚效益、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成为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④从不同行业类型来看,以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土地价格和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而以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则更加关注备选区位的企业集聚效益和技术创新因素,同时政策规划因素也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按照环境、主体和行为三方互动的社会认知论观点,社会网络情境下的企业绿色行为可以理解为社会网络、管理者认知与企业绿色行为三方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社会认知论关于环境、人的能动性和观察学习的具体观点,分析网络嵌入、管理者认知和企业绿色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网络、管理者认知与企业绿色行为之间的三方互动模型,从中进一步得到企业绿色行为形成的静态和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并基于截面数据,对中国和13个OECD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部门结构及其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与OECD经济体相比,中国国民经济及其三次产业中的物质性投入消耗相对较大,而服务性投入(即生产性服务)消耗相对较小;大多数OECD经济体生产性服务的将近70%都投入到了服务业自身,而中国生产性服务的一半以上则投入到了第二产业;中国与OECD经济体的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影响力系数都较小,但后者的感应力系数高于中国,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不仅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应有的带动作用,其本身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差距不只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社会诚信、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制的约束。因此,打破市场垄断、理顺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和政府行为以及打造诚信经济,应该成为政策制订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与模式:微观行为主体的视角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区分强制性反哺与自然反哺两种方式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中国农村,从独特的行为主体视角,构建了微观经济主体政府与工业投资企业之间互动的行为模型;并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核心,对工业反哺农业、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模式进行了考察,结合实证案例,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