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2004-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科技人才竞争力状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科技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科技人才资源、投入、绩效、环境四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科技人才投入所占比重最大,科技人才资源所占比重最小.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我国科技人才竞争力状况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远地区三级梯度态势.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的科技人才“高地”,包括三个科技人才中心,即以北京、山东、天津、辽宁和河北五省市组成的环渤海,以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的长三角,以广东省为主的珠三角.中部内陆地区以湖北、河南、湖南三省为中心的科技人才竞争力次之.西部以陕西、四川两省为中心的科技人才竞争力相对最弱.  相似文献   

2.
从人才资源、人才投入、人才绩效和人才环境4个方面选取31个指标,构建了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2000-2008年相关年鉴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每一指标赋权,抽取资源及投入、环境和效能3个主要因子,构建了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4.
在对科技人才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创业等不同类型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基于依托胜任力模型理论与个体创新行为理论而提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冰山模型,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影响力、创新能力、创新动力和管理能力等一级指标框架下的细化指标进行聚类和筛选,形成了不同类型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刘莹 《发展研究》2004,(4):71-72
中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普遍推行人才本地化战略。用高薪争夺人才。人才争夺战更加激烈。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会有更多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向外国、外资企业或外国机构。人才大量流失是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和后果。如何激活科技人才或遏制科技人才外流等于解决了限制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影响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的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才市场环境等6大因素入手,选择33项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对我国内地(除西藏外)四大区域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进行评价与比较。研究表明:四大区域人才发展环境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优势明显,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较弱,西部地区最差,区域内部各省(市,自治区)的人才发展环境也呈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凌  傅毓维 《技术经济》2004,23(8):26-27
<正>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的全面竞争中,区域经济也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是指区域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多元性等特点。通常所说的区域核心竞争力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部分构成。因此,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建  相似文献   

8.
尽管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均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但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不够科学。在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界定后,构建包括“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影响力”五位一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能够凸显个体优势的竞优评析法,设计出指标权重以及相应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拟引进某区域中心城市的10位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竞优评析法能有效识别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个体优势,评价结果兼顾了个性化和民主性,为竞优评析法在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9.
李云梅  朱丽娟  钱虹 《当代经济》2012,1(1):116-119
本文分别从技术评价、经济评价、战略评价三个维度衡量科技人才创新业绩,从操作性、实用性、激励性、战略性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通过公式量化了科技人才的创新业绩,以期构建科技人才创新业绩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消除样本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的前提下,提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年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人才国际竞争能力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揭示了我国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实际状况。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具有一般性特征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模型,从旅游产业内、外部因素及可持续发展三方面阐述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同时,根据旅游产业界定的内容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曹宏霞 《当代经济》2007,(17):68-69
本文从学理上比较分析了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资源三概念的内涵与特征,阐明了科技人才资源的五大特征;还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论证了科技人才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表明加强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学理上比较分析了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资源三概念的内涵与特征,阐明了科技人才资源的五大特征;还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论证了科技人才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表明加强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创新型城市建设当中科技人才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如何客观科学的评价科技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唐山市作为国家创新型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研究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时,首先要了解科技人才在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分析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从而提出建设科学化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千人计划候选人申报资格为例,总结提炼了科研院校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着提高人才甄别效度和信度的原则,组合选取了适当的现代甄别方法,初步建立起了海外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的甄别框架图,以期降低科研院校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中因海外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的特性和国内外人才市场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千人计划候选人申报资格为例,总结提炼了科研院校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着提高人才甄别效度和信度的原则,组合选取了适当的现代甄别方法,初步建立起了海外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的甄别框架图,以期降低科研院校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中因海外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的特性和国内外人才市场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第一资源,顶尖人才是人才中之人才,是科技巨匠或奇才,是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第一资源。以汤森路透2015高被引科学家名录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顶尖科学人才总量连续两年进入前4位,且与第3位差距不大;14个学科已经拥有顶尖人才,1/3学科还属空白;40-55岁顶尖科学人才占60%以上;一半以上顶尖科学人才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来自企业的顶尖科学人才只占3%,均来自生物领域;成才周期约为28.8年;多学科合作型人才更容易成为顶尖人才。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顶尖科学人才的“学术产量”与“学术质量”,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乔卿 《经济师》2014,(10):226-228
科技人才的综合评价是选拔和合理使用科技人才的前提.本文在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人才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原则,继而设计出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应用综合评价统计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设计的准则层有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共四层,采用的指标有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人格操行、事业及责任心、承担风险能力、科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能力、管理和组织能力、市场营销与拓展能力、承担课题(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数(获奖、专利等)、发表论文及著作数、科技成果获奖水平、鉴定成果水平、论文及专著水平、专利、推广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人才培养共21个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有利于科学合理地配置科研资源,并能够动态反映科技人才的发展趋势。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经过相关专家的反复论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行性。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从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的角度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进行了概述;其次,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思路、构建方法及应用原则;然后,基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存量竞争力、利用效率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几个维度,构建出了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层次分析法给出了确定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指标权重的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科技人才聚集和创新能力进行度量,对科技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没有直接的互动关系,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促进科技人才聚集规模扩大;而科技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呈螺旋上升态势。因此,仅通过科技人才聚集不能达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目的,应该在科技人才聚集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