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时空综合测度模型基础上,结合GIS、AHP及重心位移法等技术,对辽宁省各地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辽宁省各地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总体上体现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部分地市具有一定的波动,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总体上体现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多数地市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上升空间较小,且部分地市起伏波动较大。大部分地市的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上相对较高,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相对较低。这一表面看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不健全的发展模式。东南部地区相对来说是可持续协调度和发展度的高密度区域,其协调性较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发展步调较为一致,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较强,发展速度也较快。  相似文献   

2.
江苏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朝永  顾朝林 《经济地理》2000,20(5):43-46,51
本文首先从全省层面定性分析了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问题,然后从地市层面采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13个地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南京、徐州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弱于社会经济发展能力,证明社会经济发展能力,证明社会经济发展不一定带来可持续发展。针对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人口总体以及各地市数据为基础,采用Arc?GIS从空间演化的角度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口整体逐年增加,呈"中心性"趋势,但增长速率放缓,人口分布非均衡性和空间集中性呈现不断增强趋势;高人口密度地市逐渐增多,低人口密度地市的范围逐渐变小,各个地市之间人口密度呈现显著性差异,地市的人口密度大于河南省总体的人口密度;而人口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主要受制于自然、历史、经济和政策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可从构建多中心区域结构、调整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平衡区域资源配置以及优化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方面入手,从而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区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借助于GIS技术手段,将这种差异反映在空间区域上。结果显示,山东省各地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差异明显,出现两极差距,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在价值网络视角下,以区域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为导向,构建了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为个案,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应从区域规划研究、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区域形象塑造、形成区域特色产品、加强区域营销、完善保障措施5个方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全国31个省份为样本,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动态和静态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各区域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区域差异,实证检验我国生态文明的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未达到最优状态,2011—2017年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效率以年均0.03%的速率下降;在四个区域的排名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靠后,各区域内部的省份之间差异明显;在区域动态变动趋势上,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提升空间和后发潜力最大,东部和东北地区上升趋势较弱,中部地区整体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然而由于自然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区域发展政策等的差异,陕西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因此,深入研究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及其变动情况,有助于了解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制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管理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西部大开发。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85年、1994年、2003年陕西省10个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做出排序,揭示出陕西省区域经济现状差异和近20年来的变动概况,并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章使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13—2015年河南省18个地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率的空间变动状况,结果发现河南省工业企业综合技术效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呈现出明显差异性:工业企业综合技术效率最高的地市比最低的地市高一倍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技术效率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区域格局;各地市工业企业综合技术效率在不同年份的表现差异明显。河南省工业企业经济效率有效单元的动因是较高的纯技术效率,一半的有效单元规模效率递增。工业企业经济效率无效单元之所以比较低,部分源于规模效率较低,部分源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低,75%的无效单元规模收益递减。为了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各地市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要不断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和动力结构。  相似文献   

9.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南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峰 《经济地理》2012,32(9):61-66
在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河南省2001—2010年各地市单元为数据样本,引入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模型将多维评价指标投影为一维投影数据,采用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寻求最佳投影方向,根据投影值的大小对河南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河南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尽管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有所减缓,但两极分化趋势依然显著,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地区是河南省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区,豫西北部地市高于豫东南部地市,加快推进豫东、豫东南部传统农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实现河南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分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以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了陕西省各区域三个子系统分别的结果,并对协调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文章重点计算了各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指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随之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发现:陕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其中关中地区...  相似文献   

11.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基于修正变异系数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经济》2015,(10):61-67
构建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修正变异系数法的综合评价模型。以辽宁省14个地市为对象,评价并分析了辽宁省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并提出改善其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9,(8)
针对用综合评价法与区域经济相结合来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的研究极少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Topsis—灰色关联法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思想。首先,运用归一化处理法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始指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出规范化后的评价值和排序值;其次,按照本文构建的Topsis—灰色关联模型对规范化话后的评价值和排序值进行处理,得出基于Topsis—灰色关联模型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值、排序值,最后依据本文模型处理后得出的评价值和排序值作出发展折线图并依据图形和模型处理数据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论,并针对结论给出了建议。文章选取福建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福建省2008—2016年经济发展作出评价,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经济发展整体呈上升水平,但仍然有改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区域一方面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理论与方法体系均有待探讨.本文以平顶山市为例探讨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该方法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典型性与可比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的原则,以AHP综合评价法为基础,从资源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4个方面选择47个指标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该研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力求能够综合地反映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以期为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方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2007—2011年间山西省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年提升,地市间不均等程度逐年降低。人均GDP、城镇化率以及居民消费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具有正向影响,地区财政自给率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具有负向影响。山西省应该采取编制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市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打造高效服务性政府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提升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 《经济与管理》2008,22(3):32-35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对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模型,并对中国沿海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为国家和地方制定海洋经济政策、贯彻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评价和调控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动态评估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支撑和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对其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为提升长三角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提供了决策依据。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影响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系统、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省的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综合评价模型,对陕西省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弹性分析,对两者间的适应度进行测度。较好地解决了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两大多指标复合系统的评价问题,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科技竞争力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以陕西省非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城市的区域科技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项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结合陕南、陕北、关中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色,提出促进科技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依据京津冀城市群10年的相关数据指标,结合京津冀城市群实际发展状况,基于DPSIR-TOPSIS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障碍度进行综合评价。通过DPSIR模型分析环境承载力各项指标,并利用TOPSIS法评析生态环境承载力障碍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处于向好态势,但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指标仍有提升空间。通过驱动力指标、压力指标和状态指标的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继续走“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资源节约”之路。要继续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并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缩小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差异化水平,重点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减少城市间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极差分化。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科技资源能否优化配置,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产出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利用DEA方法及模型,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技源配置状况进行了相对有效性评价与比较分析,以推动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