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分析各地区"两化融合"的社会环境基础,构建了较为客观的"两化融合"社会环境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2008年各省"两化融合"社会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了陕西在全国两化融合进程中的地位及差距。结果表明,陕西处于两化融合第三梯队,与第一梯队相比,在信息设施基础建设、信息产业发展规模及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发展上,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分析了陕西两化融合的动因,指出陕西应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利用信息化加快资源的深度转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再创辉煌,带动新兴产业迅速起步。  相似文献   

2.
张坤  马柯  王华 《时代经贸》2010,(18):125-126
本文的研究围绕当前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在全面梳理相关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建设内容以及建设的技术要求上,系统地提出两化融合政府服务系统的建设设计思路,探究具有产业特点,宏观指导的两化融合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思路,覆盖了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关键环节,满足两化融合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内容和需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加快推进政策环境再优化发展、产品智能化开发、机器换人、成套装备示范应用、两化深度融合、云服务市场化,推动了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今后,智能制造的发展应加快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促进软硬件协调发展;加速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发挥移动互联网撬动作用,创新制造、管理、服务模式;培育和引进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大众创业,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区域“两化融合”水平量化问题,提出了基于粗糙集和神经网络的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模型。首先构建了区域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粗糙集进行属性约简,进而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评价各地区区域两化融合水平。我国区域两化融合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基于粗糙集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两化融合评价模型较为合理,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是沈阳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文章以发展工业软件为切入点,对沈阳市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针对工业软件发展滞后、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围绕当前工业企业两亿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在全面梳理相关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建设内客以及建设的技术要求上,系统地提出两化融合政府服务系统的建设设计思路,探究具有产业特点,宏观指导的两化融合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思路,覆盖了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关键环节,满足两化融合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内容和需求.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为实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认为“两化”融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行业发展水平和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水平,帮助企业和行业实现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并控制污染排放,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文章主张从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做好典型企业的试点示范工作、建立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支撑和服务平台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做好今后的“两化”融合促讲节能漓排工作.  相似文献   

8.
ERP系统是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系统,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ERP人才培养是关键.ERP沙盘教学与应用软件教学是目前全球公认的ERP人才培养基础环节,但是传统的ERP实验教学由于受限于固定的教学计划安排,其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严重限制.因此,开拓ERP实验的第二课堂教学,实现对ERP人才的全时空教育,是新时期高校ERP人才培养、促进两化融合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企业能力观为理论基础,借助服务主导逻辑的演化,通过对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前因-过程-结果”的制造企业“能力建构与动态适配”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两业”融合在制造企业层面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不同阶段的主导技术催生了差异化的生产服务场景和企业服务主导逻辑,范式转换与敏捷响应、互联工厂与大规模按需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与生态赋能是不同阶段的主要标志;(2)在微观层面,基于“两化”融合的“两业”融合,本质上是不同阶段制造企业能力建构以及与特定生产服务场景和主导逻辑动态适配的过程;(3)敏捷响应能力与个性化定制以及与“边缘-响应”服务主导逻辑的适配是第一阶段,属于“两化”融合。大规模定制能力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以及与“协同-响应”服务主导逻辑的适配是第二阶段,属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阶段。生态赋能能力与大规模流程化定制以及与“生态-竞合”服务主导逻辑的适配是第三阶段,属于“两业”融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两业”融合的实现以及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微观理论解释框架,拓展了...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2015年5月8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成为中国制造业迈向成功的关键推动力.兰石集团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实施"出城入园",紧抓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6,(8)
"两化融合"发展战略是我国结合自身现实和当今国际形势,反思和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历程,对未来进行合理预测和推断之后提出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的转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面向"两化融合"时代背景,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诸要素需要重新认识,并需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进行重构,从而实现工业设计人才的创新培养,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深入研究两化融合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如政府各部门要联系辽宁装备制造业实际制定规划与实施方案;推动信息技术向传统装备制造业广泛渗透;两化融合助推新兴业态的培育;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大力推广成功经验;加快辽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步伐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现代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战略要求,而科技服务业是加快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其高级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发展是“软化经济”、产业融合趋势下的必然选择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通过深度挖掘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当前发展态势,构建了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即以市场导向、双轮驱动、价值创造、动态柔性、二元创新、闭环循环为核心要素,促进两者关系重构、网络扩张和产业深度融合,最终推动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湖北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基本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湖北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基本路径,具体包括: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加快发展物联网和物流信息化,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以及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朱兰 《经济咨询》2004,(5):41-43
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如各具特色的产业群落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跨产业的企业兼并层出不穷,产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方兴未艾等,呈现出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  相似文献   

16.
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是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关键环节和先导领域,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未来,我国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在目标定位、规划引领、机制设计、重点领域等方面已逐步清晰。在遵循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从军民用技术特性、产业组织形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出发,深入总结比较分析军工优势技术溢出、民用先进技术转移、军民技术双向循环3种军民科技融合模式,有助于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和协同创新,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相似文献   

17.
已有文献在研究“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时,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企业活动通过价值链衔接而成,信息技术或产品会渗透到不同的价值链环节;二是,企业创新活动具有多样性,在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创新形式具有差异性。基于此,文章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所做的营商环境调查,从企业价值链视角,考察了“两化融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环节与信息化的融合提高了企业产品创新投入的倾向,生产制造环节与信息化的融合提高了企业流程创新投入的倾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加企业的新产品产值,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两化融合”与企业创新的认识,而且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应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构建人本理念、计划与组织、目标与人力资源、执行保障和信息融合六大保障体系,建立了以六个基础体系标准为主体、以卓越绩效管理标准为支撑的两化融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军民融合发展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强军与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军民融合从初步融合走向深度融合,涉及多方主体的关系调整与利益重塑,需要在法治轨道上通过法律规范与法律运行两个维度整合各类主体力量、配置各类要素资源。目前,军民融合法治实施受制于“军”“民”二元分离体制结构的现实约束,在法律规范层面处于制度供给不完备状态,在法律运行层次面临主体实践不协调困境。二元体制下破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治实施困境,宜从静态规范层面和动态运行层面综合调整军民融合行为。一方面,通过适时制定和颁布具有统一效力的军民融合发展法,清理、废止和修订不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规范层面建立健全统一完备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小组分工负责”的军民融合法治实施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军地联合法律执行机制,形成诉调对接、诉仲结合的军民融合案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暨法律适用机制,在法律运行层面建立协调高效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助推力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具备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个基本特征,数字经济可通过智能装备创新和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助力产业体系智能化,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助力产业体系绿色化,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和创新商业模式助力产业体系融合化。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阻碍,为此,应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打造跨界融合高端数字化人才队伍、充分释放数据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