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以其跨越时空、丰富全面等优势席卷全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高校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入手,就如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旨在真正实现线上网络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形式不断融合,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因此建设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智慧平台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了当今教学改革的重点。混合式引导教学模式充分结合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专科生的学习特点,将"问题引导"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在《国际金融》课程上进行了实践,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升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提供相应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9,(16)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国家的战略行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混合式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优势。雨课堂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环境下,静态化、教条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新时期教学改革要求必须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使得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流。从课程框架的四个要素对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学从静态逐步走向动态,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适时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适时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内外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结合数字媒体艺术学生的特征,通过合理的教学任务和平台的功能支持进行混合式学习,提高了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混合式教学模式综合线上线下交互式学习的优点,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开展混合式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师授课技能,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管理沟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基础上,以“管理沟通”课程供需分析为基础,以BOPPPS理念为核心,从课堂导入、学习目标设定、课前测验、参与式学习、课后测验和总结六个环节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分析,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阐述,进而提出优化教师队伍、组织学生培训和强化信息技术等建议,以期对管理类课程的授课模式创新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而翻转课堂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实现混合式学习的有效途径。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设计了新型的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分析其在"数字媒体工具应用"课程中的运用,以期为其他研究者开展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彭新媛 《商业会计》2023,(22):118-122
混合教学不仅仅体现为“面授+线上”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种要素的混合,包含:教学方法的混合;教育信息技术与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混合;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任务的混合;多种网络技术的混合(如虚拟课堂、流媒体视频)等。审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线上教学平台为依托,建立专业课程资源库以满足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需要,同时将学习情境中所包含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感等归结起来并加以结构化和概括化,使学生在业务办理流程实践中轻松掌握职业技能及待人接物技巧等,从而实现学习情境和职场情境完美结合。鉴于此,文章系统研究基于智慧云平台如何构建审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追踪评价。  相似文献   

9.
MOOC是开放式、大型的网络课程,能给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教学层次的特征,尝试建立MOOC背景下的物流客户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MOOC平台上优质的物流客户管理课程资源和传统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优势,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物流客户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线上加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未来将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如何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成为重要研究主题。鉴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互补性,本文从课程资源角度,结合绩效管理课程活动,来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生成性课程资源如何动态生成。本文对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内涵、特征和意义,混合式教学对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梳理后,具体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绩效管理课程生成性资源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混合式教学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本文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中引入混合式学习模式,依托学习元平台。该平台支持资源的检索、评价、社区信息交流与学习过程管理等功能,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协同性得以发挥。混合式学习模式将传统学习优势和网络碎片化学习优势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笔者将基于翻转课堂+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基础营养学》课程的教学中,体会到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成本会计课程中,实现了线上线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克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弊端,提升了教学效果,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本文以交互分配法为例,介绍了成本会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PBL(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有机融合。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在深入分析其概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PBL混合式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学习绩效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品牌》2018,(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习者对于学习方面的需求已经不能仅仅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得到满足,混合式学习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同时,伴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发展,微信的通讯交流、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板块显示出的强大的教育教学功能。本文主要关注在微信功能支持下的高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奥苏贝尔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在微信功能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通过平台跟踪、问卷调查、参与度、课后作业以及成绩考核等方式对学习者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16.
吴娟 《对外经贸》2022,(11):149-15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审计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SPOC+掌上高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到审计学课程,能有效的把线下课堂优势与网络课程平台、资源相结合,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追踪与考核。不仅满足当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审计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混合式教学与网络环境的关系,分析了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的重要价值和面临的挑战,从应用网络课堂载体,拓展线上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突出教学重点,完善多媒体教学实效等方面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数字化、智慧化校园建设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C-Learning+E-Learning已经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正在融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模式中,成为引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网络营销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信息化技术引入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在线学习与面授式学习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阐述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营销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内容,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霞  刘岚 《电子商务》2015,(1):72-73
混合式学习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ning进行优势互补,以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今天,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遇到瓶颈,混合式学习模式为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地思路和方法,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学习模式。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及特点,给出了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