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运行机制的全面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闰平  薛建军 《生产力研究》2002,(6):121-122,136
本文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运作过程中涉及生态效益机制、补偿机制、差别对待机制、激励机制、建设机制、约束机制、发展机制等七种机制 ,分别对之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樊清 《环境经济》2010,(9):48-51
我国北方地区退耕还草工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生态建设工程,对改善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又是一项管理工程、经济工程,草地管理成效与当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在实际管护中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发展替代产业是长江中游地区巩固退田还湖恢复湿地成果,发挥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了长江中游发展替代产业的原则、目标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是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历史上相对发达的乡镇。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出现工资性收入不断攀升,务农倾向不断下降的情况,因而要调整优化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提高收入水平稳定农业安全。同时农业发展与生态环保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国西部地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而要通过政策对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的支持,以促进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5.
特别关注     
《环境经济》2004,(10):64-64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的地区,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如何在退耕还林还草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西北地区长期的战略问题。借助退耕还草发展草畜产业,走草地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模式是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还草:畜牧业对农民增收作用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是半农半牧地区,农业是宁夏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而宁夏农业的优势在畜牧业,特色在畜牧业,竞争力也在畜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对调整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宁夏退耕还林还草与畜牧业生产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互动作用做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工程量统计及工程款支付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原则,开发方法,开发环境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基于依靠"一退两还"自身发展获取其补偿资金的前提,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碳贸易需求急剧增长等宏观背景的分析以及"一退两还"建设中碳贸易所具有的资源条件优势的判断,提出以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退耕还林(草)地区为重点,面向全球和全国开展碳贸易以获取"一退两还"工程可持续发展资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农业垦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以来的黄河全面夺淮,是江淮地区生态环境巨大变迁的主导因素。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历代政府为保南粮北运大动脉的畅通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以及江淮人们的农业垦殖活动给这一地区的环境变迁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本文借鉴环境科学、历史地理学有关的人地关系理论,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江淮各地人们农业垦殖活动这一外营力作用于环境的过程。明清时期江淮地区涸湖废塘为田、伐林垦荒新一轮农业垦殖高潮的出现,根源于清中叶以来当地人口高速增长与耕地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田尽而地、地尽而水而山的过度垦殖则加剧了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长江三峡库区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口发展动力学模型,以2010年三峡库区人口教为初始值求解了所建立人口动力学模型。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并利用软件做出了三峡库区2010-2060年人口发展趋势图,由此可预测出长江三峡未来人口发展状况。针对该地区未来人口预测,提出了人口发展控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泛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为研究样本,探寻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之间的内在耦合规律。研究发现,不同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承接地的市场化水平对成本推动型产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负影响,承接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产业的承接;区域梯度差异不是所有类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在资源推动型产业转移中转移地和承接地间的产业梯度差异表现并不显著;此外,市场推动型产业转移的关联程度要显著高于成本推动型和资源推动型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政府协调:关于机制与机构的争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关于长三角一体化中政府协调问题的不同观点,机制与机构之争,指出被他们共同忽略的四个关键问题。结论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道路上,机制与机构不可或缺。建议两省一市尽快编制一个书面的改革蓝图规划,在长三角一体化试验区的总体框架下,机构先行,健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该文选取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并运用粗糙集理论和特征向量法对该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最后得出16个城市的得分和排序。  相似文献   

16.
对黑河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后评价,是促进整个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成功度评价法以及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黑河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后评价。这一方法可以克服传统定性评价方法的主观性缺点,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科学的评价结论。通过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发现项目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后续项目及其他同类项目的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析,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提出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一直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经济区,而从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看,成为融进全球城市体系的全球城市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基础,基于长江三角洲原来的工业基础与结构特点,构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当然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对皖江铜文化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发展现状、应用特点与艺术风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结合其现有的优秀的公共环境设计作品,对其皖江铜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艺术特色予以分析,以期对独特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运用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