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曾凭借其大量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如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却出现了民工短缺情况,很难想象中国居然会缺少劳动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相似文献   

2.
透视浙江"民工短缺"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民工短缺的直接原因是劳动力价格偏离、就业环境和大量民工缺乏技能造成的。并不意味着整个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改变。浙江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将继续保持平衡。不会出现全面性和持续性的民工短缺问题。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的民工短缺。不会影响浙江总体经济增长的面和速度。但长期的负面影响需要关注和预防。特别是技工短缺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民工短缺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荣 《开放导报》2005,(4):30-32
基于对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区的大量调查.本文得出局部地区民工短缺的确存在,但“民工荒”这一说法不能够成立,因为我国劳动力总体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判断;局部地区民工短缺的实质是企业与农民工在工资上博弈的结果,民工短缺是市扬的自然调节,而不是政策性的障碍。没有迹象显示这一问题会扩展为全国性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但民工短缺可能标志着劳动力市场力量时比开始发生变化;民工短缺将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积报的影响.催生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转移:民工短缺还有助于地方政府真正落实科学发展现。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珠江三角洲出现“民工荒”以来,一年比一年加剧.2006年春节后,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民工告急,需求量与供给量差额巨大,据国家劳动部一份针对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广东有200万人的缺口,福建的泉州、浦田、石狮等地缺口约30万人,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城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从“民工潮”转向“民工荒”,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民工荒”给我们带来惊喜今年,福建、广东、上海、浙江等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去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首次承认我国局部地区客观存在“民工短缺”问题。“民工荒”让劳动管理部门感到意外,让用工企业感到头疼。“民工荒”现象也让一些人士感到担忧:这是否是一个信号,年复一年的“民工潮”就此退潮?沿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具有廉价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一旦民工出现短缺,那些靠劳动密集型维持生存发展的企业会不会大量关门停产?这是否意味着支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陈思贝 《中国经贸》2009,(6):174-174
2008年“两会”的主题是“建设和谐社会”,如果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民工短缺现象引出的民工的待遇问题,让我们有了重新审视民工价值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机会。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国内投资大涨,推动劳动力需求量的骤然增加。但是,受到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市场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这种信息,导致了“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7.
王欢院 《当代陕西》2004,(11):44-45
今春以来,福建、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此种现象正在向内地,包括西北地区蔓延。在兰州,不仅需要强劳动力的建筑工地很难找到民工,就连找保姆也异常费劲。在西安,许多过去由民工来干的保安、勤杂工、普工,如今已是有岗无人。街上许多相邻的餐馆门前纷纷贴上了招聘服务员、配菜工的启事。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找民工难,留住民工更难。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般都借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来说明。然而,该模型却难以解释目前我国一方面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民工短缺的现象。文章从民工的供给及需求出发,对民工短缺现象进行分析,指出相对收入及支出的变化是导致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民工的收益,降低各种成本,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透视民工荒     
在充斥着太多热门话题的中国,劳工问题在过去并未引起足够关注。而近来,“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高频率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有媒体甚至用“2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民工荒”来定义这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巨变。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民工荒释放什么信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代”民工荒表现为“数量荒”,实际上是“质量荒”,源于民工的“教育荒”。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工荒”反映的又是“权利荒”,根源是“制度荒”。[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民工荒”再度袭来,不过这次,范围更大。前所未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悄然变化,“民工荒”席卷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同时,中西部农民工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民工短缺”,并由此拉开了中西部与东部争抢农民工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部分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对当地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工资待遇低是产生民工短缺现象的主要原因。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水平,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有效缓解民工短缺现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外来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发展——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庆  封进 《开放导报》2005,89(4):13-22
2004年春天开始出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工荒”现象使得经济学界对民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某些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但就整个上海地区而言,目前并未出现所谓的“民工荒”。可是在今后的一段时期之内.上海如果要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在现有的人口出生率和机械变动率以及产业结构的前提之下,户籍劳动力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缺口,而外来劳动力正是填补这一缺口、使得上海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源泉。因此,为了避免“民工荒”问题的困扰,上海应该在外来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给予外来劳动力合适合理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民工潮”一下子变成了“民工荒”,打破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的结构性、局部性的民工短缺,影响了生产,暴露了社会不公,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产生“民工荒”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相应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林永 《宁波经济》2004,(11):14-15
这几年不断有地方闹民工荒,到了今年这种情况加剧了,民工荒的范围在扩大,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民工短缺的现象。导致民工荒的因素已经不单单是起初的侵犯民工合法权益、拖赖民工工资,而是发展到了民工薪酬标准、民工生活环境、民工社会保障等。从这一点上看,正在发生的民工荒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它至少体现了一种社会观念的进步,将有助于民工这个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一个企业一旦出现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势必影响该企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如不能科学地解决好劳动力资源供给问题,就会制约整个市、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对珠三角“民工短缺”现象进行剖析。珠三角“民工短  相似文献   

17.
私企对"新生代"农民工管理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如今在一些沿海城市居然变成了“民工荒”。归结起来,民工权益受损是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而发起这场“用脚投票”的隐性反抗的正是变化了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在社会特征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和不同。正是这些不同警示拥有大批“新生代”农民工的私营企业必须正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资源短缺:高耗能工业的"大跃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次针对“过热”行业的“宏观调控”,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资源短缺问题,本期我们就中小民营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做以讨论一  相似文献   

19.
“石龙技工”是重庆巴南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和实施重庆市“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中,为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的全国知名劳务品牌。在这个品牌的旗帜下,广大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角色转换。自2003年以来,巴南区有序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年开出“石龙技工专列”,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下,广大民工积极为家乡作贡献,三年来,创收3亿多元,并积极投资家乡,兴建了全国第一个“民工返乡创业园”,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户籍制度既不能长期不变,也不能一下子放开。政府应当在城市资源可以承受的幅度内,逐步放开户口限制,加快吸收农村户籍人员进入城市的步伐;“民工短缺”现象出现,从户籍管理制度角度看,是政府通过户籍制度管理,对城市资源进行强制性垄断,限制农民工走向城市,形成人为的“非国界壁垒”造成的。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必须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