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海虎  王海英 《价值工程》2011,30(11):290-290
职业类院校的体育教学,是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预防不同的职业疾病为主要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正是以提高职业身心素质,补偿职业差别所致的身心片面发展,防治职业病患,从而提高和保持劳动生产率与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现行建筑企业计划、统计、财会中的劳动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完成的建筑安装产值与参加建筑安装生产活动平均人数的比率.由于将劳动成果直接同建筑生产力中的劳动者要素相比.所以我们称之为“活劳动生产率”.活劳动生产率水平高是企业建筑生产能力强、活劳动效率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衡量建筑企业生产能力大小和劳动效率高低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完成这些产值所占用的生产资料的多少.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素质技能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产力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社会表现,提高劳动者社会经济地位是提高其素质技能的保证,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发展教育与科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安慧 《数据》2013,(10):22-23
劳动者素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劳动者素质高,可以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首都北京,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由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转变的速度。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整体得到了提高,为创新驱动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曾刚 《价值工程》2011,30(10):247-24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陕西省洛南县农民体育发展现状,从社会生活状况、农民体育参加的人数、农民了解程度、开展的项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议大力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多举办各乡镇的体育比赛,带动农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科技投入评价、监督方法研究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科技投入的特点广义的科技投入是指与科技活动有关的人、财、物以及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投入,它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物质技术基础。就物质资料生产部门而言,科技投入是以提高生产力要素的质量和改善生产力要素相互关系的一种投入行为;就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科技投入是以提高劳动者(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改善、完善和创新劳动条件、工具、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投入行为。科技投入是一项复杂的人、财、物和时间、信息综合性的活动,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性。科技投入的目的就是要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其…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上海市同济中学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影响学生现阶段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为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率提供参考办法和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化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发现同济中学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同学很少;有小部分同学不愿意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另外,同济中学的体育课程内容不太丰富,学生可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少.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是学业紧张,场地器材不足、缺乏指导老师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中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体验不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益处,应引起社会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8.
传统农业时代,农村经济增长取决于土地数量以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投入.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不仅仅依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取决于劳动力素质的水平;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教育、科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的增加,常用国民收入这个指标来表示。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增长取决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人数及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劳动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的质量。教育使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者的质量,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科研成果的应用导致新的劳动手段、先进的生产工艺,等等。所以,可以说科研是装备日趋先进的源泉。教育、科研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的增长使得对教育、  相似文献   

10.
农业女性化和老龄化实质上是生产力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劳动者的女性化和老龄化。文章论证了农业女性化和老龄化趋势的客观存在,描述了其特征,并基于新生产力要素理论,分析了该趋势对妇女自身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主要风险。同时,提出了政府应从五个方面着力提升女性劳动者这一核心生产要素的素质,提供和开发诸如信息、科技等外围生产要素,以使女性劳动者与外围生产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满足捉业生产力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经济运行质量,有产品和产业结构、科技含量、资金运用效果、营销策略、劳动者的素质、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内涵,但对企业来讲,归根到底必然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上。政府部门通过质量这个中心环节,推动产品结构的调整、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企业与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创名牌、推认证、挖“金山”、上标准四大工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绝不能只见物不见人,牢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体制。“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把人力资源的管理放在首要地位,着眼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潜力,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现代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追逐最大利润,也  相似文献   

13.
一、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城镇劳动人口是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科学素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我国,目前全国2.7亿城镇就业人口中,有技能的仅占32.9%。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较低,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方针,强调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以国强民富为标志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李富华 《活力》2006,(3):96-96
一、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第一,缺少职业体育教育的内容,照搬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未来职业)已定,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专业的工作。对其施以职业体育教育,使之具备一定的职业体育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不仅能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也能提高企业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但目前,一些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来进行相应的职业体育教学。缺少职业体育教学内容,而是照搬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营企业员工流失过快、留不住人的问题十分明显。民营企业一般采取家长式决策制,并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规范、薪酬结构不合理、福利保障制度不健全、企业发展前景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民营企业员工离职率偏高。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把劳动者称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列宁把劳动者称为“人类的主要生产力”。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员工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低、效益好坏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Et益激烈的竞争中,员工的去留问题,尤其是具有各种专门技能的员工的去留问题,是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乃至经营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而强化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意识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观念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其实这是生产的组成要素,是生产力的载体要素,生产力是由人的体力、智力、素质及心理等要素构成的。探讨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产力的真正内涵,发展生产力是为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出了“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使经济建设隔几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战略决策,其核心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依靠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者,即在岗的当班人政治、科学、文化素质的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中国工业化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与生产力,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保护、治理的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