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工业园区作为现代城市工业的集中地区,在带动城市发展和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土地能否实现集约利用关系到城市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本文以重庆荣昌工业园区为例通过开展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对荣昌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相关措施,并对提高集约化程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传统的DEA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6--2011年新疆天山北坡地区12个城市经济静态和动态效率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实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的效率有效,其他城市则投入不足,尤其是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投入不足,没有达到最佳的效率水平。通过对城市经济效率的研究,为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效率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福建省1995年至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数据,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稳态因子,建立一项包含15个指标的衡量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和特尔斐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各种机制和因素的权重即重要程度不同,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产生的影响效果也相应地存在差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在时间上有的显著相关性,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4.
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士珺 《全国商情》2009,(16):136-139
城市土地结构是城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用地比例失衡,势必造成城市中各种机能失调,从而降低城市土地的整体功能并阻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本文根据郑州市城市土地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郑州市经济效益与各类用地面积的多元回归方程.在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规划法,建立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决策模型,对郑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到使经济效益最佳、同时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期对城市土地高效科学的利用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石家庄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石家庄市2000年—2010年的土地集约水平进行评价,然后选取7个省会城市2010年的数据,计算其土地集约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2001年—2010年间石家庄市区范围内,土地利用从低度集约进入到集约利用状态,但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益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同类城市中,石家庄市土地集约水平较高,主要得益于自然地理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工业入园工程、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出发,综合FAO提出的土地可持续性评价标准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提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概念。运用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准则层-指标层-措施层”结构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支撑、资源环境支撑、社会可接受性以及公共政策支撑等4个方面对石家庄市1995年-2006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得出其可持续能力逐渐提升的结论。并根据土地利用的障碍因素,提出针对石家庄市维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在介绍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后,详细分析了重庆的城市竞争力状况,指出重庆城市竞争力的优势项目是资本力、环境力、秩序力、化力和制度力,重庆城市竞争力的劣势项目是劳动力、结构力、区位力和开放力,重庆城市竞争力的潜力项目是科技力、设施力、聚集力和管理力。  相似文献   

8.
土地的稀缺性和价值性要求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注重土地开发与利用的经济效率.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综合评价法从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两方面构建福建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福建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演进趋势和空间差异.在时间序列上,1992-2012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率整体良好,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和产出效益基本持平,在2003年之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和产出效益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福建省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异规律不强.当前,福建省9个地市所处的土地利用阶段不尽相同,各地市应根据自身随处的发展阶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的投入水平并严格把控经济产出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以陆促海"原则的指导下,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基于熵值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和区内各城市的差异。结果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山东省内具有优势,但区内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青岛市形成突出的一极,而大部分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平均值。加大土地利用投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决策系统不可缺少的依据.本文选择保定市境内的22个市、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和县城的土地利用特征,揭示保定市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空间差异,开展了适应市域范围内城市和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总体评价,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保定市土地使用潜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九龙坡区在重庆主城都市圈中最具城乡并存的典型特征,是重庆市首个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试验区。九龙坡区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如公共服务均衡化、“四规叠合”(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和市民化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九龙坡模式”依然面临一些难以破解的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如政策供给不足所导致的“有动力而无能力统筹”问题。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必须改革土地制度、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民工变市民、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和加快“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12.
外地投资者对重庆目前的经济环境和政府服务环境的评价最好,对资源环境、法律环境的评价较好,而对科技文化环境的评价相对较差.要积极开展投资机会研究,提升重庆的城市品牌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市场体系以及生活服务环境,把教育投资与产业投资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关于重庆市未来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前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和重点发展轴线为基础,并结合未来空间上的可通达性和远期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因素,未来重庆市原则上可以划分为"两圈两带"共四个经济区,即新都市发达经济圈、环都市次发达经济圈(或大渝西经济圈)、渝东南经济带和渝东北经济带.  相似文献   

14.
论文在提出土地综合承载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城市土地综合承载指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土地综合承载指数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状态,能够符合实际地表达各地土地利用的效率。该指数显示石家庄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2000年石家庄市土地综合承载指数下降是由于土地自然承载分项指数下降而导致,2002年土地综合承载能力上升,主要因素是土地经济承载能力增强导致,经济增长是土地绝对数量增加为基础的;石家庄人均GDP呈现明显的逐年抬升趋势,单位土地面积从业人员和建成区绿地面积率逐年减低的趋势,说明建设用地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得知重庆直辖后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明显快于直辖前,其中综合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作用、人力及科技竞争力、生活水平方面均有提升,但环境质量上波动较大.可见,重庆直辖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6.
土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引起理论界的极大关注。研究方法多样,学科分类庞杂。从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主流观点一致强调从生态、经济、技术、社会、空间、人与自然相协调、世代伦理等诸多方面阐释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然而国内外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国内主要集中在耕地保护利用,及土地规划集约利用等方面,而国外侧重于运用模型来分析土地要素在人类与自然协调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对比重庆1997年和2002年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结果表明:1997年重庆市的经济结构还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关键部门的比重还很少;200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不再是以少数的几个部门为主导、大量部门为辅助的简单经济结构模式,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得重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成为了中国西部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结合实际,重庆今后主要的建设部门还应放在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重庆市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经济带开发中,重庆具有优势,也有劣势.重庆应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联合与协作,依托三峡库区开发,积极参与建设长江高科技产业走廊以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并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大商贸,搞好大流通,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