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5—2009年水利基建投资与国民经济数据,采用弹性系数定量分析水利基建投资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水利基建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水利基建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水利基建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水利基建投资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运用2010年全国2258个县域统计数据,从全国县域和东部、中部、西部县域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全国县域的角度来看,县域区域经济发展每提高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0.7737%的贡献,相邻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空间上的互动效应;从东部、中部、西部县域来看,东部地区县域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空间互动效应作用明显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制定区域性的相关政策,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西部、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及城镇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现有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吸纳;另外,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三大地区2005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全国各地区2005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除西藏的人均生态足迹为盈余外,其余30个省(区,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均为赤字,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足迹与其资源利用效率情况都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且西部地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距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生态足迹大,生态赤字也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严酷,自然资源条件差,资源利用效率低。  相似文献   

4.
从各地区人均GDP来看 ,1 978年至 1 995年 ,东部地区的人均GDP由 4 64元增至 681 2元 ,增长了 1 3 7倍。中部地区由 31 0元增至3664元 ,增至 1 0 8倍 ,西部地区由 2 5 3元增至2 973元 ,增长 1 0 8倍。从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距看 ,1 978年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的绝对差距为 1 5 4元和 2 1 1元 ,到1 995年 ,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的绝对差距则分别提高到 31 4 8元得 3839元 ,分别为原来绝对差距的 2 0 4倍和 1 8 2倍 ,差距拉大的趋势十分明显。如何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差距 ,现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逐年增多,其重要性日益突现。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梯度差,整体上看,东部地区的比重大于中部,中部地区大于西部;东部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与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差距较大,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我国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理清创新类生产要素对农业园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出园区吸引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为破解增长瓶颈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0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01—2016年要素投入与产出数据,估算创新要素与传统要素的产出贡献度,并分别使用年度均值和随机收取的11家分属于不同区域的园区个体数据,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园区的要素贡献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三大区域创新要素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成倍高于同区域传统要素产出所占比重,对总产出的贡献显著; 西部地区创新要素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创新要素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接近东部地区。[结论]以创新引领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不依赖于传统经济优势,加大创新要素投入是实现赶超、破解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之一; 塑造园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孵化培育载体,就能够通过创新要素的微观作用机制,以正外部经济效应带动农业及其周边产业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中西部农民增收方式的战略选择余生福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差异较大,中西部农民增收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问题。1993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为921元,其中东部地区为1380元,中部地区为786元,西部地区为604元,到1996年,东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华坚  曹茜茜 《水利经济》2013,31(5):58-62
利用1999-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结合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对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因此,在继续增加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当地的农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东、中西部经济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发展中日益加大。地区差距问题已引起上至中央下至各省市的普遍关注。我们认为,从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现实特点出发,加快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就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跨世纪发展,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分布动态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融合及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都不断加剧,且各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中国不同水平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各省份在总体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比较稳定,且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长期均衡状态将处于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研究结论:采取差异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和经济调控策略,实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1.
赵峰 《农村经济》2007,(12):45-47
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幅差距及非农产业发展差距扩大,是制约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推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寻求加大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各具特色经济地带等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1999-2005年的非油气矿产勘查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从勘查和采矿许可证发放、勘查投资、矿业权交易三个方面对我国非油气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地区发展进行分析、探讨。经分析总结:能源矿产的勘查与开采由东部、西部地区逐渐移向中、西部地区;金属的勘查与开采项目早期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近年中部地区矿产勘查、开采增长迅速,三地区金属矿产的勘查、开采活动比重趋近。中部地区继东部、西部之后成为勘查投资的集中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矿业权交易数量和交易规模增长迅速,我国矿业权市场交易日趋活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并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和支撑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占国土面积55%、人口不足全国22%,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全国17%的广大西部地区,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新环境,原有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二元经济结构的树立,已经成为阻碍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为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达到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农村的繁荣富强,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对西部地区的农业结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5.
西部与中部和东部地区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并具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因此,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城乡差距、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加速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等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王箐 《农业经济》2018,(2):106-107
本文从区域入手,就不同地区的贫困发生率和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最终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产生的减贫效应最为强烈,西部地区的贫困群体具有显著的脆弱性,然而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减贫效应比中部地区要高,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减贫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二元经济结构变动和区域差异的角度,研究农村迁移劳动力歧视工资的决定机制,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部门的农业收入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工资的决定有参照效应,而实际产出对迁移工资的促进作用发生偏离。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恶化,参照效应和偏离效应随之加强,并且从整体上看,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受农业收入的影响最大。进一步对中国东、中、西部的回归发现,东部地区农村迁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对其工资收入的影响最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收入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最大,参照效应的强度存在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参照效应弱于中、西部,并且各区域要素回报率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回报率最为突出,中部地区仅有物质资本通过检验,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劳动的回报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长株潭一体化与湖南经济中部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经济2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间,无论是经济特区的建立,还是西部大开发,以及2003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均无缘于国家的开发重点,如今成为发展速度最慢的地区。2000年到2003年间,东、中、西部地区的G D P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29%、10.53%、11.89%。于是理论界相继提出东西部“挤压论”,中部“塌陷论”等,中部的定位和走向引起广泛关注。在2004年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为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  相似文献   

19.
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是上海的应尽职责党中央作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意味着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具有重大的调整:即由前二十多年的东部重点倾斜式先行发展,转变为西部倾斜式追赶型的开发发展。也就是由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转变为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而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建设的发展步伐、追赶东部沿海地区,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和帮助,也迫切需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尤其是需要象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城市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如果离开了西部地区较快发展,上海的长期快速健康…  相似文献   

20.
[提要]本文运用Tapio脱钩弹性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之间关系进行脱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自然灾害损失之间总体实现脱钩;但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中部、西部和东北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增长总体上实现强脱钩状态,而东部地区大多数年份都处于连结或增长负脱钩状态,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