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因此深入研究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对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东北三省合并后23个工业产业2001~2014年的工业总产值数据,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以及β趋同系数多角度分析东北三省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从发展方向看,我国东北三省合并后23个工业产业相似系数最高的是辽宁和黑龙江省,最低的是吉林和黑龙江省,从专业化水平及总量和发展速度关系看,东北三省工业产业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形成了区域优势,但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低端的开采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还存在不同程度趋同,并提出东北三省工业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应当重点发展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等产业,避免产业间的低端雷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浙江工业投资结构的调整》一文在分析了浙江工业投资结构演变趋势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投资结构的思路。其主要特点是:(1)在发展原材料工业上,要因地因时而宜,不要追求地区自我平衡的封闭循环;(2)对传统产业的投资,应注重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支农工业、出口创汇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3)在更改投资结构中,应降低“外延”比重,扩大“内涵”比重;(4)注意区域内部投资的合理分布,在重点发挥经济发达地区作用的同时,逐步加快对其它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贫困地区的支援。  相似文献   

3.
工业地区布局在确定各地带、各地区工业发展速度与比例的同时,还要解决好各经济区、各省(市)如何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这是编制好地区工业发展规划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工业布局在安排好地区发展速度、比例和地区结构以后,还要进一步解决各工业建设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和工业基地的配置问题。对经济现象的直观考察就可看到,工业企业很少是孤立配置的,而是以经济群落的形式出现的。为什么一些企业会集聚一地形成工业基地,不同类型的工业基地在地点配置上又有什么规律性,这些都需要从组成基地和群落的个体工厂的地点选择谈起。  相似文献   

5.
王芳利 《化工管理》2023,(36):67-70
文章使用超效率SBM模型核算了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21座城市工业及工业重点行业碳排放效率,使用ArcGIS软件分析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工业碳排放效率在长三角地区逐步提高,效率值从0.458增长至0.779,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呈上升趋势;(2)工业碳排放效率在区域上整体呈扩大趋势,空间格局呈现分散布局特征,不同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多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产品结构雷同现状剖析与对策闵长高经济运行中令人困扰的问题———产品结构趋同,不仅扰乱消费市场,制约经济发展,而且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形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患,应该引起经济圈内人士的重视。一、产品结构雷同的现象与危害结构雷同现在已到处...  相似文献   

7.
一、传统体制束缚是中西部工业化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 1978年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20年来,中西部地区无论在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和经济总量的扩张,以及工业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上,都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成就。但是,和发展更快的东部地区相比较,不仅工业与经济增长的速度较慢,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与东部地区更有明显的差距。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工业与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工业经济增长点(以下简称增长点)是地区工业发展的源泉。增长点的正确选择与培育,对于地区工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于增强地区工业的竞争力,对于地区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地区增长点的选择及培育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原则 地区增长点在宏观上表现为某工业行业,在微观上表现为行业内部的工业企业,本文主要从工业行业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指陕、甘、云、贵、青、川6省,内蒙、宁夏、新疆、西藏、广西5区,以及重庆市)的印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总量上。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2001年底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西部印刷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其中包装装潢业为71.8亿元,书刊印刷业为43.5亿元.报纸印刷业为13.6亿元)。这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第二是在业务结构上。目前.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产业结构趋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既有发展战略上的失误,也有产业政策上的不足,更有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不彻底的问题。对这些因素要作全面的综合分析。 (1)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是产业结构趋同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部门管理经济的权力逐步弱化,地区管理经济的权力逐步加强,出现了利益和投资主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成立至今已经七载,这段期间,我国经济继续在快车道疾进,胜利完成了第八个五年计划,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1992年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的发表,如拂面春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再次呈现万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跑步前进居于最前列的粤闽江浙鲁几省“八五”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7%至19%,即使最慢的省区“八五”GDP的年均增长率也超过7%。当然,在体制转轨时期的快速发展,不可能不伴生诸多矛盾和问题,除了后遗症至今尚未完全“化解”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以外,诸如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某些老工业基地在体制、结构和历史包袱等多重折磨下经济发展滞缓以至衰退;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导致诸多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工业行业和地区结构变化对1993—1999年工业增长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9年,我国工业增长率呈现出逐年下滑的态势。除了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之外,工业主导产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以及地区结构和投资效益的变化,也是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就成为我国工业长期稳定增长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1993~ 1 999年 ,我国工业增长率呈现出逐年下滑的态势。除了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之外 ,工业主导产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以及地区结构和投资效益的变化 ,也是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就成为我国工业长期稳定增长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一、地区优势:关于现行评价方法的讨论 80年代中期以来,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及由此引发的资源与市场“大战”,成为中国理论界与决策部门严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趋同的原因,除了现行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和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不完善以外,理论上对地区优势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缺乏科学的定量评价方法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 纵观我国四十年的宏观区域政策,都是以区域重点倾斜为特征的,只不过是前三十年向内陆地区倾斜、后十年向沿海地区倾斜。对于前三十年地区倾斜的政策效应人们评述甚多,认识已趋一致,主要是:(1)加快了内地发展,在内地建立现代工业基础;(2)改变了不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总被引:141,自引:0,他引:141  
一、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在一国之内,各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是否会出现收敛?或者各地区的收入水平是否会出现趋同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最早在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逊在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剖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后,认为国内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间差距将逐步扩大,然后将保持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地区差异最终将趋于缩小。①这就是著名的威廉逊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威廉逊趋同假说提出以后…  相似文献   

17.
制度创新是加快中西部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一、传统体制束缚是中西部工业化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1978年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20年来,中西部地区在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和经济总量的扩张以及工业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上,都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成就。但是,和发展更快的东部地区相比较,不仅工业与经济增长的速度较慢,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与东部地区更有明显的差距。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工业与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造成上述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区位地缘、历史基础和国家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2007年地区经济投入产出表及其生命周期评价(EIO-ICA)模型,构建江浙沪3地的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矩阵,从直接排放和隐性排放2个视角分析碳排放在部门间的分布结构.结果表明:(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直接排放量最大;(2)工业的隐性排放量最大,且其隐含排放量主要源自生产链中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上海为碳排放净输出地区,江苏为碳排放净输入地区.  相似文献   

19.
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深度耦合、协调发展是“双碳”背景下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梳理二者交互耦合理论机制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省(区、市)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耦合协调度呈东高西低、东快西慢的分布格局,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中间水平省(区、市)占主导;基尼系数呈加速增长的“J”型趋势,总体差异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区域内>超变密度;(2)耦合协调度呈空间正相关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高-高集聚出现在长三角地区,低-低集聚的省(区、市)位于西部和东北地区;(3)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更新了基于传统马尔科夫链的研究结论:状态演进不仅存在“锁定”效应,还会受到邻近地区的“空间拖拽”,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应强化空间治理,完善耦合协调发展的溢出通道建设,更好地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0.
改革以来我国工业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非国有工业(包括集体所有制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和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以异乎寻常的超高速度持续增长。统计表明,1981~198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递增速度13.2%,共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8.3%,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19.8%,城乡个体工业增长116.4%,其他类型工业增长43.2%。相应地,在全国工业总产值构成中,全民所有制工业比重由74.8%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