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广大中学政治课教师正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经验,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创新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方法,以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开始聚焦在变革学校课程与教学层面上,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高中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基础性的教育,新时期,如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推行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也是对教师教育思想的改革、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育能力的提高。新课改下教师不仅要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多元的知识结构,而且应当具备专业发展和教育研究能力,这就要求师资课程的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5.
李先云 《魅力中国》2009,(17):126-128
新的课程改革对现行的高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对高中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理念、行为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积极面对、适应和迎接新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身  相似文献   

6.
罗小青 《魅力中国》2010,(4):143-143
2006年秋季浙江省的各所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教育,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思路,大胆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一场“既试验课标又试验教材”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及度的把握教学内容、学分考试与认定、信息技术整合等。从而使数学新课程的实验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相似文献   

7.
罗小青 《魅力中国》2010,(1):125-125
2006年秋季浙江省的各所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教育,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思路,大胆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一场“既试验课标又试验教材”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及度的把握教学内容、学分考试与认定、信息技术整合等。从而使数学新课程的实验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相似文献   

8.
实施新课程是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中学历史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是更新教学观念,实施新课程的落脚点是重构师生关系,实施新课程的途径是开放知识结构,实施新课程的运行机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各级教育部门都不断地在宣传推广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课程的改革也对教师自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教育与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人们对新世纪的教师专业素质问题进行了众多研究。作为英语教师,要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中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新课程从教学的理念、内容到实施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新意,而其贯彻实施的效果以及在实验中得到不断地完善,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的发展及其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吴余富 《魅力中国》2010,(3):174-17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与范式的层面展开。理念是一种“指向性的理性认识”,能“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课改,融合、渗透课程理念的先行举措,所以,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很好地领悟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特别是要透视基本理念中所蕴含的延伸性理念,明确其“指向性要求”,在此指导下进行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才具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吴余富 《魅力中国》2010,(7):174-17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与范式的层面展开。理念是一种“指向性的理性认识”,能“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课改,融合、渗透课程理念的先行举措,所以,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很好地领悟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特别是要透视基本理念中所蕴含的延伸性理念,明确其“指向性要求”,在此指导下进行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才具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刘云红 《魅力中国》2010,(6):174-174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这一轮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每一位教师而言,新课程总是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而走向学生的,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是“主体性课堂教学”课题组的成员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有些许收获与大家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14.
赵海燕 《魅力中国》2014,(15):196-197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新课改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朋确高中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在此,我就高中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新课改理念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刘永秀 《魅力中国》2010,(17):321-321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是对原有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一次深层次的;中击。在教育第一线,对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适应、积极调整的过程正是改革的外在表现,其中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则是教育领域改革最具有行动意义的改革。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改革是改善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低迷状态的直接途径。课堂教学行为改革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这期间我们地理教师以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积极投身新课改,认真参与新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勇于探索中不断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新革命.  相似文献   

17.
政治课程改革质量和效果,最终都要通过政冶教学体现出来.与以往的政治教学大纲相比,新颁布的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相应地,政治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设计等方面都必须要进行改革,必须与新政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相适应,这就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政治课程标准下,怎样进行政治教学,改革的方向即基本思路是什么,是当下政治教师必须要弄清楚的重要问题,否则,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便无法通过政治教学来贯彻.基于此,文章试图以新的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导,对政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做一个初步的梳理,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中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是人生现、价值现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潜能.本次课改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空前、彻底的课程调整和改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了不断深化和提高对政治新课程改革及其方向的理解和认识,我紧扣新课程改革的脉搏,并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李进才 《魅力中国》2013,(19):185-185
新课程的实施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的很大变化,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我们有必要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构建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  相似文献   

20.
张轩宁 《魅力中国》2014,(26):118-118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与深入,音乐教学逐渐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使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课堂中得以体现,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践努力探索。但在农村中小学课堂中,新课程的实施仍存在很多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研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使新课标真正有效的运用于农村的中小学课堂,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