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世伟 《金融博览》2014,(15):14-15
德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优秀,可圈可点,其重要原因在于德国没有放弃实体经济,特别是其制造业的传统优势。而德国极具特色的融资体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目前正处于制造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德国银企关系的经验对中国顺利进入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实体经济持续受到冲击、劳动力减少且成本提高以及国际金融体系持续动荡的大背景下,德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工业4.0战略.工业4.0方案旨在通过应用物联网、互联网、信息物理交融系统等最新技术的联结,达到振兴德国工业制造业和继续保持德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的目的,从而克服由于劳动力和外部因素导致的德国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中国此时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转变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经济结构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德国工业4.0计划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刻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家》2022,(3):28-28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的宗旨。”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介绍,2021年,工商银行各项贷款增量创下新高,重点投向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新发放制造业贷款、普惠贷款的平均利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有效帮助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5.
2009年第一季度,金融危机继续深化,全球实体经济也在危机中越陷越深。美国消费支出反弹乏力、制造业持续萎缩、房地产价格跌势难止,经济衰退可能正在演化成更严重的萧条。日本经济目前正经历35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而欧洲经济则背负着东欧这颗"定时炸弹"。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可能超出预期。  相似文献   

6.
2009年第一季度,金融危机继续深化,全球实体经济也在危机中越陷越深。美国消费支出反弹乏力、制造业持续萎缩、房地产价格跌势难止,经济衰退可能正在演化成更严重的萧条。日本经济目前正经历35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而欧洲经济则背负着东欧这颗“定时炸弹”。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可能超出预期。  相似文献   

7.
浅议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我国的流转税体系经历了15年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变革。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三个条例重新修订,实施细则、配套政策层出不穷,着实令人眼花缭乱。增值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刻。装备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起着支柱作用。据  相似文献   

8.
曾康霖 《银行家》2013,(1):92-93
十八届党代会上,关于金融改革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有两点:一是建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二是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这两点的新意:前一点强调支持"实体经济",而且把它作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报告的另一处还包括"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治措施"。后一点强调"加快发展"。这两点新意值得关注。支持实体经济,需要规范"实体经济"这个概念,实体经济包括"制造业(广义的制造业有工业,农业,建筑业),也包括服务业。金融怎么支持?金融的支持就是要把货币资金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而能不能进入,不仅取决于  相似文献   

9.
加强金融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17年珠江西岸各主要地市数据,对金融支持与装备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其对整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比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其交互作用对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建议加强对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上市融资,在装备制造业中大力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刘宏振 《中国金融》2023,(21):40-43
<正>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制造业重资产和自然资源依赖特征显著,其扩大再生产和转型升级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自然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实践中,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是如何因地制宜推出支持制造业融资相关政策的?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为了恢复经济增长,保持产业竞争力,纷纷将目光转向实体经济。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指出,美国经济要转向出口和制造业推动的成长模式,从而揭开了美国再工业化的序幕。为保证再工业化战略的顺利推进,欧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案、计划以及加大税收优惠、增加政府创新投入、加强贸易保护等措施。欧美再工业化本质上是一  相似文献   

12.
龚婷 《国际融资》2013,(6):23-25
中国不能重蹈欧美国家向外转移制造业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覆辙。反之,则应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利用好产业升级和低碳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契机,提高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及附加值,打造优势产业,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正>党中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必须把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文试从产业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等角度出发,探索金融科技创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是金融业的本分。近年来,在新常态下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系列困难,而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来自金融方面,即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出现了企业弃实投虚,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去工业化现象。为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我们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大国、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此时我们多么渴望平台经济和资本向善,引领科技创新反哺实体经济,构筑起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正>制造业是一国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国博弈、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作为生产率增长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的经济部门,制造业对支撑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尤为凸显。深刻认识并满足制造业的金融需求,是金融体系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刘颖 《北方金融》2020,(3):97-101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稳固我国经济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当前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通辽市制造业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阵痛前行,企业转型升级,盈利能力有所下滑。面对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金融业如何聚焦制造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加强和改进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受益于各主要经济体采取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显现复苏势头.从金融市场角度来看,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银行间信贷市场的各项风险指标也都相继回落,接近危机前的水平,全球股市自2009年3月以来持续反弹.在实体经济产出方面,国际贸易和全球制造业指标已明显回升,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同比已从衰退转变为增长,全球失业率虽仍处于高位,但触顶止升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的强劲反弹,将带领全球经济走向稳步复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实体企业竞争激烈,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供求错配,导致利润下降、主营投资回报率低,大量实体企业纷纷把资金投入金融领域,出现了实体企业“脱实入虚”的金融化态势。研究实体企业的金融化现状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将实体企业的金融资产占比3年及以上连续增加界定为金融化,应用卡方检验验证该界定方法的合理性,进而从总体层面、地区层面和所有制层面分析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现状。建议实体企业做好战略规划、规范经营管理,通过建立合理机制进行投资决策;企业应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企业的最优生产力;非国有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控制好自身的金融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实体经济空心化的教训令人警醒,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由此掀起实体经济回归潮,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4.0”战略。我们正处在一个由“中国制造”加紧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时代,而已经进入“创造”时代的德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极可能以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要受益者,从而对我们形成压制。在前三次工业革命落后的我们,不能再错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良机,在工业发展的新节点上,我们需要的是更准确的认知、更详尽的规划以及更有力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