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现状的分析有利于正确认识地区就业形势。从统计学视角分析劳动力供给现状和劳动力需求现状,可以看出陕西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持续一段时期。应大力发展经济,调整教育培养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住宿餐饮文化行业,鼓励劳动力自主就业。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调整对浙江就业途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第三产业平均每单位产值的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冗员和隐性失业问题,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逐步走向均衡,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就业吸纳空间逐步缩小。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差悬殊,就业二元结构显著,刚性明显。就业弹性较高,通过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失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充分发展第三产业,继续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灵活就业,大力促进创业,加快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3.
采用弧弹性方法测算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就业弹性,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高就业弹性是否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总体上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各类城市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普遍较高;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在绝对数值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在增速上与城市生产效率存在替代关系;较大规模城市的较强就业吸纳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就业结构、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民营与外资经济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发展进程和水平.分析发现,万州区与涪陵区在产业结构上都存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其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一致的现象,其中,涪陵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但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而万州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要弱于涪陵区.两地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改善就业结构,充分吸纳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是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以至出现了所谓的“增长型失业”。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由于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国有企业改革、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自愿失业以及高校盲目扩招,使劳动力供给未能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产业结构的偏离度高,产业结构的扭曲导致就业吸纳能力降低。因此,我国的“增长型失业”实质是“结构性失业”,必须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改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和城镇化的片面理解,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子,改革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并不断完善失业统计核算制度。  相似文献   

6.
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工具来研究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结果表明:(1)山东省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偏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波动趋势,说明其吸纳劳动力就业还有不确定性.如果能保证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地增长,预计到2031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超过60%.(3)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商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7.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中西部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接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就业弹性和就业矛盾来看,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滑坡的原因在于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素质问题、劳动力转移成本高、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畅等方面。其相应的战略对策有: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从源头上解决劳动力总量过剩,节制劳动力供给,减轻就业压力;通过城镇就业制度建设,建立劳动力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和市场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当前湖南的就业状况呈现出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就业人口文化程度较高、结构趋于合理、自主用人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初具雏形、失业承受能力增大的良好态势,但也面临着就业需求增长放缓、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群体持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突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水平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基于体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人口因素等.  相似文献   

10.
WTO与就业     
中国入世后必然会对我国就业状况产生影响: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对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影响不同;短期内将带来失业压力;长远看增加就业总量。对此,我们应采取相对措施:控制劳动力供给;扩大劳动力需求;加快劳动力流动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本质上是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贵州因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就业弹性小,劳动力需求少于供给而呈单向流出.劳动力长期流出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贵州应按比较优势原则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大就业弹性,扩大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从结构相似数看,重庆与上海的结构相似程度非常低;从就业弹性系数看,重庆第二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最小;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重庆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从结构偏离度看,重庆第二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偏差;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重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来越协调,而第一产业越来越不协调,第二产业相对前十年有微小程度的不协调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今后20年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当前劳动力供求状况、深化改革、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的判断。我们应该从增加劳动力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人数的增加与可耕地面积的减少,预期的非农就业收入高于农业内部的就业收入是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产生的两个根本原因。农民非农就业外部环境欠佳与农民自身素质较差是制约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与构建公共就业平台是促进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措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小民营企业是促进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单纯依靠发展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不现实的.应当看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实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并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为此,需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并进行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上海和广州(以下简称"北上广")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城市,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除陆续出现的金融、信息传输和软件等服务业以外,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附加值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通过对近五年来三大城市就业弹性的比较分析中得出,三大城市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都有波动中趋于下降的趋势,而且吸纳能力强的行业具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人力资源在供需平衡、分布结构、整体素质、宏观政策等方面与工业化发达省份相比都存在差距。安徽省应在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传统优势工业,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带动就业水平的提升,积极引导劳动力资源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合理转移,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劳动力资源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我国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供过于求和结构性失业等。解决失业问题既要增加劳动力需求,又要调节劳动力供给的数量质量,控制和减少当期劳动力供给,同时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跨期企业劳动力需求理论模型,运用数字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企业对劳动力投入数量调整的路径安排,并利用日本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认为,当一个经济体在一个调整期内采用逐步升值的策略时,企业会在调整期间形成趋势性汇率升值预期;在趋势性的升值预期和劳动力调整成本的共同作用下,企业会相对于汇率调整对劳动力投入进行超前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