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我国因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泡沫化引起的房地产市场局部风险会影响金融和经济的稳定性。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和"债务-通缩"理论可以有效分析房地产市场融资方式、信贷扩张和投机性需求对房地产市场局部风险形成以及对金融和经济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对银行贷款依赖性极大,一些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和方式有向投机性融资转变的迹象和趋势,加之消费者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投资者对房地产的投机性需求增加,造成部分城市的房价高企和房地产市场出现局部泡沫,这增加了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谨防房地产市场局部泡沫的膨胀而引起市场风险积聚,以及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2.
对于美国过去百年间4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爆发机制,本文首先从单因素角度从金融市场、金融创新、商业周期和货币政策这四个方面分别与金融危机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然后,本文根据修改的明斯基模型将各个因素结合起来对四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形成机制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结论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机制是一个综合体,经修改的明斯基模型可以有效的适用于这四次危机爆发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3.
陈华 《山东经济》2006,22(1):35-46
关于国有银行问题的症结,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首先对具有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从金融稳定角度对国有银行脆弱性状况进行了综合测度,发现我国国有银行体系异常脆弱。并对其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实证研究没有支持银行治理观、市场结构观、增量改革观和外部冲击假说,也没有支持传统的经济基本面决定观。处于转轨时期的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可能更多来源于制度层面而不是市场因素、银行行业因素和宏观经济层面。公有产权制度和政府行政金融控制是否是国有银行脆弱性的根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明斯基看约翰·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分析明斯基的金融危机理论 ,概述金融危机的基本模型 ;然后根据这个模型 ,分析历史上第一个经济泡沫 ;最后对明斯基的理论和劳的实践作简要的评述。本文认为明斯基对主流经济理论的批评是尖刻的 ,也是偏激的 ,但是 ,我们在比较系统地考察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 (尤其是由资产价格急剧波动所引发的危机 )后发现 ,所有的危机都伴随了债务和信用的扩张 ;因此 ,明斯基的理论确实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很好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5.
自2008年“大衰退”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不止一次被认为将会迎来“明斯基时刻”. 作为一个以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名字命名的经济学术语,“明斯基时刻”由美国债券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经济学家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于1998年发明,以用来描述当时俄罗斯的债务危机.在过去这场次贷危机中,麦卡利将2007年8月称作是美国房地产的“明斯基时刻”.此后该术语作为流行语,在财经媒体、时事评论和学术出版物当中广泛传播.通常认为,明斯基时刻是指资产价值崩溃时刻,代表着市场繁荣与衰退之间的转折点,此时,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已全面爆发,借款人和贷款人均遭遇窘境,借贷困难,经济萧条加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运用一个"明斯基模型"解释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和发展的脉络。金融自由与金融创新为次贷市场的兴起提供了法律和技术的支持,政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该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普通民众、放贷机构、评级机构与投资机构在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了次贷及其衍生品市场的繁荣。然而,随着信贷的不断扩张,金融的脆弱性也被放大,表现为长期借贷关系的短期化、放贷标准的不断降低。同时,由于监管体系的缺失、评级体系的漏洞和风险控制方法的缺乏,金融的脆弱性不断累积。当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收缩,房价下跌,各参与方或多或少地陷入财务困难,一旦负面的冲击发生,市场的预期迅速转变,危机随即爆发。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利用均衡范式来解释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的内在统一性。首先对稳定与效率作出简单界定,接着在变量均衡与制度均衡中考察了所蕴含的稳定与效率,然后运用均衡范式对金融稳定和金融效率进行了再诠释并阐述了两者的动态关系,最后提出简短结论,均衡态下,金融内在稳定性与金融效率是统一的,同时金融的内在稳定性与外在稳定性也是统一的;而非均衡态下,金融的内在不稳定性则与金融无效率是共生的,但却可能维持金融的外在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不稳定性加剧,维持价格的稳定性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本文首先从近几个月价格指数数据出发,构建了一个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再到宏观经济的新型价格体系,再对其进行理论以及实例分析:理论上运用微观、宏观经济基本原理,实例上通过对我国1993年至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横向比较了主要经济体的传导情况,最后对新型价格体系做出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新兴市场国家虽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对金融业进行了系列改革,但就整个经济结构而言,金融体系仍然是较为脆弱的一个环节。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这种脆弱性,阐明它的危害,即是如何从微观角度促成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不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0.
企业金融化是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形式。本文从微观企业视角,对关于企业金融化的前沿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着重辨析了经济金融化与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差异,划分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类型,并分析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成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以分散风险、缓解融资约束为目的的企业金融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因银行融资歧视形成的企业金融化和因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企业金融化会削弱金融稳定,阻碍经济发展。本文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从微观视角理解"脱实向虚",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金融化,并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姚芃  刘名旭 《科技和产业》2022,22(9):201-205
目前中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发行债券对于企业来说是重要的融资方式。但随着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债务违约问题也愈演愈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选取永泰能源与永城煤电债务违约案例,以二者的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究民企和国企债务违约的成因,以及债务违约对发债主体、市场和投资者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并针对债务违约的防范工作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希望为债务违约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吕静  王营 《科学决策》2020,(3):42-67
建立担保网络内部资产负债均衡模型,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研究担保网络与企业债务扩张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担保网络与企业债务扩张之间存在正效应,担保网络企业中心性或网络权重的增加会导致企业债务扩张,但是这种正效应是异质的。(2)法制环境作用下担保网络企业中心性或网络权重对短期、流动和有息负债具有更显著更强的影响,对长期债务作用效果较弱,造成了我国企业“长债短借”的债务结构。(3)担保网络企业中心性只对制造业企业负债率的影响显著为正,在其他行业中具有国有背景和固定资产抵押等信贷优势的企业债务扩张主要取决于网络权重。最后,结合担保体系建设、金融科技为担保网络风险监管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2008—2022年中国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反事实分析法中的PSM-DID模型,从重污染企业债务规模的角度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分析企业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实施后,重污染企业的债务规模得到显著抑制,政策效果明显,但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国有重污染企业和处于地方政府债务较低的地区的重污染企业受到的抑制更强,政策效果相对更好。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2018年国地税合并改革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从税收征管独立性视角考察了其对企业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地税合并会导致企业总体债务规模显著上升。区分债务类型来看,国地税合并未促使企业增加具有利息税盾效应的银行贷款,而是促使企业增加了不具有利息税盾效应的商业信用,这一结果否定了债务税盾效应假说,而支持了流动性约束效应假说。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以及成本转嫁能力较弱的企业中,国地税合并对企业债务规模的促进作用更为凸显,再次验证了流动性约束效应假说。此外,文章还发现在国地税合并之后,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股利分配显著下降以及财务风险显著上升。文章结论表明,在国地税合并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税收征管加强给企业带来的流动性约束,这对于现阶段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 ,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 ,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债转股是方法之一。但在目前经济和社会信用背景条件下 ,对债转股作用不能高估 ,在实施过程中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 ,会妨碍债转股政策的顺利实施和预期目的的实现。债转股作为一种缓解矛盾的手段有其积极意义 ,但它成功的关键还在于能否以此为契机 ,催生出一个国企良性运行的新体制 :切实规范企业治理制度 ,彻底转变经营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的资产报酬率。  相似文献   

16.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firm ownership and control on the cost of debt, with attention to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tate ownership and bank competition. We make use of a sample of 1744 Chinese A-share firms for the years 2011–2017. We find that separation between ownership and control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st of debt.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separation of control from ownership allows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o engage in tunneling and other behaviors that increase the risk of default. State ownership weakens this positive link because government debt guarantees mitigate the risk of default. Greater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generally reduces the cost of debt for non-state enterprises while having no effect for state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greater bank competition amplifie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separation on debt cost for non-state enterprises as banks must still cover the higher default risk. Finall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raised the cost of debt for non-state enterprises but had no effect for state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7.
分权化改革、政府干预与国有企业债务融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威风 《科学决策》2009,(10):42-52
债务融资一直是资本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分权化改革和政府干预如何影响国有企业债务融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分权化程度越高,企业银行贷款率越高,政府干预对企业银行贷款影响越大。在考虑债务融资的性质差异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分权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对长期借款的影响比短期借款大。上述研究说明,分权化改革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债务融资行为,并使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动机干预辖区内的国有企业债务融资行为。  相似文献   

18.
狄灵瑜  步丹璐 《南方经济》2019,38(11):72-93
转型期中国,地方国有企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当其发生债务违约时,作为实际控制人的地方政府究竟是否愿意提供支持,会优先选择哪些企业提供支持,政府的支持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呢?为得到验证,文章选取2007-2016年沪深A股地方国有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地方国企发生债务违约后,地方政府的支持行为及其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地方国企发生债务违约后,地方政府会提供更多的"支持",且支持额度与债务违约额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债务违约前,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环保投资、捐赠以及就业等)的地方国企,在债务违约后可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地方政府支持;第三,违约企业,尤其是得到更多政府支持的违约企业可获得更多的信贷资源,而其经营业绩却往往更差。由此表明政府干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众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日益强烈,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企业面临更加严重的环境压力。以化学制品制造业2015-2017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环境信息披露与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能够显著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涉及具体数据的环境信息对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更大。同时,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最后,从政府和企业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ole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measured by the top-five shareholders' equity ownership, in shaping corporate finance policies in China. Among privately-owned enterprises (POEs),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has negative an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ir debt and cash reserves, respectively, consistent with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ncentives to stave off business failures and ride out adverse future circumstances. These effects are more pronounced if POEs have high market-to-book, suggesting that growth opportunities heighten their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desire to avoid debt and hoard cash. Although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has similar effects on debt and cash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these effects in SOEs appear to reflect management discretion or conservatism. Our evidence suggests that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s a key driver of corporate finance in an emerging market, but private and stat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s have seemingly similar but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