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的文论长期笼罩在西方文论的话语权之下,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一书则高唱我国当代文论坚持本土立场,重视民族文化,走古今对话、中西对话的实践之路。他的这一观点,有利于增强我们重建文学理论的信心,治疗我国文论的“失语症”。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助西方的一整套话语。处于文论的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中,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医治中国当代文论由“失根”而导致“失语症”的药方。就是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没有民族个性的文论是不能与西方文论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的。只能生活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阴影之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不是改头换面地恢复旧传统,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进行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的文艺审美教育观,恪守以文艺审美知识的普及开启民智;寓"温柔敦厚"之审美教育精神及"人性美"之教化于艺术教育实践中;其独树一帜的文艺审美教育观和强调艺术教育"三鼎足"的理念,关涉人的"类本质教育",于当下反思我们的文艺审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反思借鉴价值。同时,丰子恺先生在文艺审美教育及其他艺术理论开创的话语实践中,融中西话语资源为一体,形成自我文论话语的写作范例,也值得成为我们今天文论话语重建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半叶,后殖民主义在西方蓬勃发展,随后在中国语境中也掀起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热潮。由此产生了"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何去何从"这个引发学界的深思的课题。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应该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吸取精华,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论话语;中西方文论应展开积极的双向对话与交流;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学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注重交往参与者的主体间性,主张回到生活世界、重建交往理性。当前,随着全球性话语的日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衰减、解释力不足、吸引力下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价值引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借鉴交往行动理论,进一步强化话语导向与思想认同的一元性、话语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平等性、话语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时代性,构建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公共管理理论首先是在西方语境下产生的话语体系,我国理论界一直处于“用西方语境下的话语来阐释中国现实”的困境。本文基于“语境决定话语”的原则,比较西方语境。从“政府、社会、市场”三个维度把握社会语境变迁中的“优势影响源”,分析中国公共管理理论本土化的社会语境特征:全球化之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并向信息社会跨越式发展,呈现“大政府、小社会、弱市场”三元架构。它是“内生”中国公共管理理论话语的社会条件,由此带来的“理论怪象”注定“公共管理理论本土化”在中国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日常用语中经常使用的“你猜怎么着”的考察发现,这一语言片段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是一个话语标记。其话语功能主要是提醒注意,根据前后句的语义关系可分为解释、预示转折和引入话题。话语标记“你猜怎么着”的形成经历了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经济修辞学主要研究经济学家如何巧妙利用话语说服同僚或政客接受某种经济学说。本文基于中英文数据库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首先回顾了经济修辞学学理构建,概述了经济修辞学“文学特质”、“隐喻修辞”、“科学主义修辞学”以及“说服力”、“话语权”和话语接受者反应等特质研究,然后对“反经济修辞论’’进行批评性研究,并重新审视了经济修辞学的研究前瞻。  相似文献   

9.
情景论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文论上的反映,与原始自然崇拜关系密切。本文拟以相似度立论,揭示情景论与自然崇拜异质同构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文艺理论是20世纪中国文论的宝贵遗产。鲜明的“历史-当代性”、强烈的“民族-中国性”和突出的“阶级-人民性”特点,构成邓小平文艺价值论体系。邓小平文艺价值论对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文学、文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规范和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应感或灵感是人类创造思维活动中一种奇妙的心理现象,在文艺创作中占重要地住,也一直是中西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试图从陆机的“应感之会”与柏拉图的“迷狂说”两个源头说起,从中西文化差异上来说明应感与灵感两种理论差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要素,其创新发展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之举。习近平话语所表现出的独特风格和魅力,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提供了诸多启示,对于探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有“情”、有“根”、有“魂”,从而切实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期,西方文论的视角开始从“作者中心”逐渐向“读者中心”转换,尝试着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文学。而中国早在春秋列国时期,在文论中就已经出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倾向,对《诗经》“断章取义”的接受观念就是这一倾向的集中体现。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断章取义”这一文艺接受观念的起因及特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析了“电脑”“外脑”“内脑”是现代有效管理的三大基本要素;“电脑”是现代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外脑”是现代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内脑”是现代有效管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学角度看,“文明冲突论”是给美国重建国际霸权的一种信号;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它包含了文明冲突论的悖论、现代性的断裂、话语霸权的生成及文明的技术价值取向。西方文明在日益衰落和反衰落的过程中,给人类文明发展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也许就在于各种文明在不断的冲突中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在于使高校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将价值话语体系与专业话语体系进行有效对接,其现实困境在于西方文化殖民的渗透,而实现途径应着眼于破除文化霸权,诠释中国特色,建构中国话语。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表现形式是“中国故事”的自我阐释和传承;综合素质课程改革的基本尺度是“中国信念”的自我阐述和出场;专业课程教育的改革需以实现“中国理论”的自我构建和主动构建为目的。为达成这一目的,“话语中国”的建构需要正确处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关系问题,充分利用文本形式的多样化和文本载体的信息化,最终实现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良性沟通。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精神与中国话语体系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两个核心”和“四大方面”两个主要维度予以把握,其演变历程包括古代的“孕育与积蓄”期、近代的“激荡与磨砺”期和现代的“重塑与新生”期。在中国精神的发展历程中蕴含着与中国话语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生成逻辑。中国精神涵养化育了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生成,造就其注重人文、凸显教化和推崇礼仪等特征;中国话语体系承载中国精神的绵延发展,固守民族的精神家园,推动中国精神创新前进。我们应在弘扬中国精神中营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守正创新机制,具体包括以爱国主义统领中国话语体系守正创新的全面推进机制、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话语体系守正创新的重点突破机制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话语体系守正创新的实践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道德建设原本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人不恰当地提出了要进行“道德重建”。从系统科学的分叉理论的视角,可以剖析出这种“道德重建”论的谬误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析了“电脑”“内脑”是现代有效管理的三大基本要素;“电脑”是现代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外脑”是现代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内脑”是现代有效管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审慎看待“幸福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来,在我国的媒体和各级官员的话语中,频频出现“幸福指数”或类似的表达。其实,作为舶来品的“幸福指数”,相当程度上正被众多的媒体和官员误读。“幸福指数”不可能替代GDP。为了避免“幸福指数”的运用走向异化、陷入贻笑大方的窘境,我们必须审慎看待“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