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为重要的短篇小说,而“异化”则是这篇小说所要反映的主旨。本文主要探讨文中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作者与主人公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试图从作家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的主观意图;“巴黎圣母院”的象征意味;及小说的内容和情节等几方面来分析:小说的真正主人公应该是副主教克洛德,而非传统所认为的爱斯梅拉达。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倾注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往往体现着作品的主旨。《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贯穿小说情节始终的人物,作者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塑造,阐释了“围城”理念,描述了“围城心境”,展示了小说深刻的哲理内涵和讽刺意蕴。  相似文献   

4.
梅娘是我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一生写下了许多杰出的女性小说,被世人称之为“北梅”。她的小说塑造了普通人物的悲欢生活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记录了主人公的生活痛苦与追求。对此,本文从小说人物形象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梅娘小说中正面和负面的男女形象,以更清晰地认识梅娘小说人物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纳粹集中营里,一个囚犯有没有维护自己尊严的可能?这是凯尔泰斯在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想回答的一个问题。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柯韦什的“虚荣心”,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和描述,向我们表明:尽管在集中营过着非人的生活,忍受着极大的屈辱,主人公并未因此而放弃人的尊严。他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用或明显或隐蔽的方式,来反抗野蛮暴力对人的尊严的取缔。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巨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内容与作者的生活背景紧密相连,小说语言具有新鲜、含蓄、简洁和凝炼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的内核是作者的生命体验。这里所说的生命体验是指一种生命本体状态。莫言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体验 ,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在描写直接体验时 ,他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少数用第三人称 ,这类小说的主人公身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直接的生命体验。在描写间接体验时 ,他采用亲属称谓 ,主人公都是“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等 ,这些人的故事是靠“我”对“家族史”的回忆而断断续续讲出来的 ,“我”的思绪、梦幻、神游等常常进入故事 ,“我”以今人的思想去反观前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莫言小说的内核是作者的生命体验。这里所说的生命体验是指一种生命本体状态。莫言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体验,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在描写直接体验时,他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少数用第三人称,这类小说的主人公身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直接的生命体验。在描写间接体验时,他采用亲属称谓,主人公都是“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等,这些人的故事是靠“我”对“家族史”的回忆而断断续续讲出来的,“我”的思绪、梦幻、神游等常常进入故事,“我”以今人的思想去反观前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流浪汉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流浪汉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哈克与逃跑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以孩子的所见所闻来揭示一个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强烈批判了种族主义制度。本文拟将其主题与流浪汉小说这一创作风格结合进行分析,为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流浪汉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流浪汉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哈克与逃跑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以孩子的所见所闻来揭示一个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强烈批判了种族主义制度.本文拟将其主题与流浪汉小说这一创作风格结合进行分析,为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轴篇,也是对精神瘫痪这一基本主题的归纳与总结。乔伊斯运用“精神顿悟”的技巧来揭示主人公对人生与社会现实瞬间的感悟。使“精神顿悟”这一技巧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最精彩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阿米莉亚》是18世纪重要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社会的黑暗做出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他美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美化了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米莉亚;同时他还充当了理想的道德审判者,因为无情的现实无法给他的主人公幸福,他就行使理想的正义,让他们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他的理想主义还表现在他批判了城市生活的腐败堕落和美化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和谐快乐,具有朴素的田园生态情怀。除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他还有浪漫主义者与感伤主义者的情怀,具有多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伤逝》与许地山的《命命鸟》均表达了青年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受到封建专制阻挠的主题,但两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的结局却不一样。涓生选择活着,加陵选择死亡。从小说内容、作者两方面探索男主人公不同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接连遭受下岗、离婚的打击后,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她卖起了鸭脖子。经过几年的打拼,她闯出了一番天地。她就是著名作家池莉小说《生活秀》中的女主人公“莱双扬”的生活原型刘琼。  相似文献   

15.
在纳粹集中营里,一个囚犯有没有维护自己尊严的可能?这是凯尔泰斯在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想回答的一个问题。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柯韦什的"虚荣心",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和描述,向我们表明:尽管在集中营过着非人的生活,忍受着极大的屈辱,主人公并未因此而放弃人的尊严。他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用或明显或隐蔽的方式,来反抗野蛮暴力对人的尊严的取缔。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张贤亮及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缺憾是社会压抑和家庭苦难的共同产物 ;作者在展露人物痛苦、碰撞社会虚伪时有失警觉和节制。张贤亮的文化 -心理结构十分复杂 ,“自我”在此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小说,体现了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生活面貌,在金钱至上、挥霍无度的表象下呈现出美国年青一代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的实质。作品主要描述一位有理想的精神病医生迪克·戴弗,经历婚姻的失败后梦想破灭,变得消极坠落的故事。《夜色温柔》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从主人公身上可以找到作者的印记,它揭示了小说的创作历史与《夜色温柔》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倪焕之之所以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不仅在于倪焕之的命运、性格、经历、思想等确实有值得同情之处,也在于小说中叙事眼光的流转颇为自由,形成二重和多重叙事眼光,叙述者既“冷眼旁观”他的主人公,又在“反映”过程中悄悄地道出自己的“心”,将深切的同情寄予主人公,同时也将读者的同情引向了主人公。  相似文献   

19.
《简·爱》是一部带有浓厚个人自传色彩并主张和歌颂女性意识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围绕女主人公简·爱展开,先是描写她幼年失去父母后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之后她在压迫中奋起反抗最终落到被送孤儿院的结局,最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高潮的是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结局是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中不仅摆脱了幼年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获得了幸福的爱情。在《简·爱》中,女主人公面对艰难的人生没有自暴自弃,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得到了想要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实际上就如同作者本人一样,简·爱就是这样一个于微末中不甘于现状,勇于打破时代对女性的束缚的人物形象,整本小说可以很明显看出女性意识的突出以及对女性意识的歌颂。  相似文献   

20.
《飘》是美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女主人公斯嘉丽在南北战争时的曲折经历,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历史重要时期(南北战争)时的画面。论文结合美国精神和西方文化,对小说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斯嘉丽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对斯嘉丽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独立、执著、自由的个性的描写,着重分析了小说中斯嘉丽形象所代表的典型的美国精神,以使读者对小说的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