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巨海  郭冬冬 《经济师》2011,(1):230-231
近几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技术创新效率不高。文章选取了四个投入指标和五个产出指标,运用多指标投入产出法和因子分析定权法等方法,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然后对7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排序,并对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可能的原因作了总结。最后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给出有价值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产出能力三方面构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首先以与最优和最劣评价对象距离之和最小为准则,建立了一个关于权重的非线性规划问题,运用微粒群算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其次,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7个行业在各指标上的值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到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最后,提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经济的基础,其技术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创新产出等方面构建了湖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麟 《生产力研究》2008,(11):111-113
文章通过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企业技术投入能力、技术共享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及技术集聚能力影响机理分析,并根据装备制造业特点,对如何优化设计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来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特征,并在界定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它的四种技术创新链接模式:以产业链为主导的链条模式、以竞争合作互动为主导的齿轮模式、以官产学研合作为主导的菱形协同链接模式、以孵化器为主导的链条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从技术创新的投入、研发、产出和结构出发,并与国内装备制造业发达省份进行比较,剖析造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了六点参考性建议,如加快企业制度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企业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加大技术创新加入产出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力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与产业创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金投入对产业创新始终存在积极影响;而企业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新增资本投入对产业创新的影响长短期不同,综合看企业的科技投入效果并不确定;国内市场竞争对产业创新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抑制了产业创新;国外竞争短期内刺激了产业创新,但长期中仍对国内创新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技术创新模式的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风电市场的发展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分析了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对该产业所采用的技术创新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结为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3种模式。基于此创新模式分类,绘制了我国主要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变路线图,总结了技术创新模式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并指出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只有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更多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抓住发展机遇,走出困境,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作为辽宁传统优势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趋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本文在综述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综合运用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加以系统分析,探究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迎星  李昊  李鹏 《技术经济》2015,34(5):5-12
将技术创新分为两个阶段——投入转化阶段和转化产出阶段,运用DEA两阶段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8—2012年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5个细分行业的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如下:在技术创新的第一阶段,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入转化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进步,但这种趋势在减弱;在技术创新的第二阶段,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化产出效率呈下降趋势,且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之共同发挥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技术协同创新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存在问题和不足的深入分析,构建了由驱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双元协同机制和合作激励机制4个部分构成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框架。根据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特点,提出了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安德洪 《现代财经》2008,28(1):59-62
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是与电力工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受国民经济影响较大.本文以电力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为例,阐述了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和整合机制构建模式,为提高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根据37家苏州装备制造企业调研资料,分析提炼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12个因素。以苏州装备制造业数据为样本,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测算苏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分析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苏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产业、环境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由促进变为抑制;集群创新有助于提升技术创新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多元化;市场因素推动了技术创新,但存在膨胀发展所伴随的未标化问题。苏州装备制造业应巩固集群技术创新优势,推动多元化技术创新;调控下游市场发展,促进上游企业技术创新自由化;推进“互联网+研发制造”深度融合,内外兼修提升技术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7-2009年的统计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运用改进的DEA评价模型,对我国装备制造业7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普遍不高,对创新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改进的DEA方法不仅为较少决策单元的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提高装备制造业各大类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0-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不同技术来源对各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考察各所有制企业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结果发现,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所有制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国外技术引进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国内技术购买对民营企业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它类型企业没有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作用,对民营企业没有显著影响;自主研发显著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而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显著促进作用。考察吸收效率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各种来源技术吸收效率整体较低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吴雷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2):141-144
原始创新能力是决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更好地预测与判断原始创新能力对技术变动发展趋势的影响,建立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评价模型,并对评价结果中技术变动指数进一步分解,挖掘影响技术变动的深层次信息,以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原始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实证研究发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总体上朝着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提升创新效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珠三角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环境等5个关键因素与自主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芯片制造技术攻关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提升该类技术自主创新水平是扭转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关键。以技术系统结构变化为切入点,基于结构再造原理,构建芯片制造技术集成创新机理理论框架,并以芯片光刻工艺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系统结构再造是实现技术集成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技术市场需求引导下,调整或重构芯片制造技术系统中技术元素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集成规则,使系统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加协调、相互配合更加高效,从而推动原技术系统向高良品率、高集成度和低能耗芯片制造新技术系统转变;②芯片制造技术系统结构变化包括技术元素种类变化、元素间关联关系变化和元素比重变化3种原因;③根据系统结构变化程度,将结构再造分成结构调整和结构重组两类。该结论有助于加深相关企业和技术人员对芯片制造技术创新原理的理解,同时对复杂技术系统创新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