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有效运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财政配套等政策,引导社会必要的资金投入农业,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是农业现代化对财政支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实践中,如何拓宽筹资渠道,有效使用和管理支农资金,已摆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本文就财政支农工作的基本思路、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使用的基本原则及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进行探讨。 1、财政支农工作的基本思路 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结合新形势下我省农业发展的实际,笔者认为,今后财政支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应为;转变理财观念,优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的财政扶贫开发工作始于1984年。多年来,我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从资金上扶持,政策上倾斜,工作上帮促,为我省扶贫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工作动态     
《山西财税》2007,(10):5-7
2007年秋季免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资金3.85亿元已及时拨付;省财政积极支持新农村沼气建设;省财政下拨专项资金对城市低收入居民给予生活补助;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我省开展2008年度资产购置计划审批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省农业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城镇个体工商户以及国外投资者以及开发、承包、租赁、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自发地涉足农业,向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成为农业资金的一个新来源。为了全面认识和了解非农资金投入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财政角度深入探索解决我省农业投入不足问题的新途径,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投入机制,我们组织各市财政局和农村财政研究会,对各地非农资金向农业投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我市的财政支农工作,将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一中心,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将财政支农支出的着力点放在调整和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科教兴农,抓好规模化开发和综合治理等方面,努力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强财政监督,规范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  相似文献   

7.
一、我省财政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作法 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内容,从资金、政策、管理、引导、示范服务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对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减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配套资金压力,从今年起,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与省、市、县财政配套资金的比例由原来的1:0.45:0.03:0.02调整为1:0.45:0.05:0,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承担的配套资金部分改为由市级财政承担,取消了国家  相似文献   

9.
目前,河北省财政、金融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是财政支持"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没有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竞争机制;农业保险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是财政、金融协调联动,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财政金融资源结合,实现良性互动,提高支农效率;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充分利用贴息、税收等手段和投资参股方式,支持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融资。  相似文献   

10.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富民富镇富财政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个新课题。近几年来,钟祥市财政局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优化资金投向,强化服务抓管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1.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省份,全省土地面积176000平方公里,人口3567万。在国家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1990年我省部分县被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经过十年努力,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在资金财务管理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初步探索出较为符合实际的资金报帐管理制度。 一、“报帐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1990年我省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发资金是通过县级财政渠道逐级下达,拨给项目实施单位使用,项目由县级农口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组织实施。由于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脱节,资金管理呈现  相似文献   

12.
一、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要实行四个结合 “八五”以来,我们四川省乐山市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发展农产品基地规模经营、乡镇企业和“三高”农业,以支持农业产业化,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1996年  相似文献   

13.
财政支出政策配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恰当,就能促进农业有效供给的稳定增长,运用不当,就会产生负效应,导致农业有效供给下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表现在财政支农总量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不力等。由于以上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财政对策:逐渐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正确界定财政支出农业的范围;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科研的推广和扶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入;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调整财政农业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农村奔小康,立足走农业增产、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效益型支农路子,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筹集和科学运筹资金,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压缩一般性和非生产性支出,在预算安排上尽最大努力增加农业投入,依法保证财政支农支出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四川省财政部门深入贯彻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大力支持科技兴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财政支持科技兴农取得的主要成就 根据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省主要支持了农作物新品种、生猪牛羊改良新技术、旱  相似文献   

16.
隆昌县位于四川省的东大门,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和财政穷县,又是丘陵大县和财力倒差县之一。面对严峻的财政形势,该县不等不靠,立足本县实际,充分发挥财政调控功能,统筹预算内外财力,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入手,对全县预算外资金,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1993年至1996年,政府调控预算外资金达2100多万元,1997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支农“五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财政部门需转变支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建设稳固高效的农业财源。湖北省罗田财政局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探索转变财政支农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也是我省主产棉区财政和棉农收入的重要来源。我省仅有22个主产棉县,棉花有效供给不足,自给率较低。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必须大力发展棉花生产,保护棉农的生产积极性。省财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安排了大量棉花补贴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棉花生产、购销,充分发挥了财政补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业司 一、切实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按照十七大关于“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力度,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二是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继续探索财政贴息、信贷担保、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以物代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财政体制,调整了支农结构和方式,取消了财政农业资金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强了农业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省级财政对农业投入总量增加。然而从我省农村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来看,我省财政支农行为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支农方向和形式上还存在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和参与竞争领域投资经营的现象。如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参与农产品生产经营和项目的投入,反映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还不明晰,责任不明,存在越 和缺位行为;二是在财权划分超前于事权划分的前提下,省与市、县、乡镇名级政府之间的支农事权模糊,职能存在重叠和交叉,经常产生行政的扯皮现象;三是财政支农的部门预算细化和预算制度改革滞后,支农资金使用既分散又重复,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四是财政资金申报与审核、监督与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下级为取得上级支持,出现欺诈、资金挪用等现象;五是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和配套滞后,导致部分县、乡镇财政运作困难。目前我省除了珠三角的乡镇财政状况比较好外,全省相当多的乡镇财政状况令人担忧,有些连日常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总之,我省财政支农的行为,包括内容、任务和目标,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矛盾,围绕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现代化、城镇化的要求来确定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