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它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而作为金融的三大组成,证券、保险、银行从单一发展的运营模式走向相互融合相互相交的发展趋势.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主要是西方国家率先开辟的一条发展道路,我国为了尽可能的规避单一模式下市场经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市场经济利润,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将金融三大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它们形成独立而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相依相托,共同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为应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个正确选择.这篇文章浅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证券保险银行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发展中所遇到的阻力因素,为我国证券保险银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银行保险合作中的四个策略性关键因素的分析,指出银行保险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并科学论证了四个关键因素对于银保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重探讨证券投资基金、保险、信托对银行中间业务的作用,借以解决银行业中间业务当前存在的产品同质化,服务趋同化问题,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相似文献
4.
杨益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2(4):31-35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发展时间不长,但因其具有风险转移创新、提高流动性创新和信用创造创新的功能,在西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日益为各国借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较严重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并将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实是不错的选择。本文较系统的分析了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的流程,对基础资产的确定,SPV的组建、资产的转移、信用增级和证券评级、证券发行和交易等几个方面都予以了制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法律疑难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即银行货币资金连续性运动的中断,而要使中断的货币资金连接起来,必须借助于债务人以物抵债或资产重组等实物资金运动方式。而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中,恰恰缺乏能连接借款人与贷款人、货币资金与实物资金运动的环节,故使银行风险资产无法及时转售和处理,长期滞留于银行账户之中,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因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一条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途径,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竞争加剧和金融一体化的推进,银行和保险业之间的传统界限开始逐步消失,银行、保险联手合作相互渗透的趋势日渐明显。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销售渠道的共享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银行保险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金融界重视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新途径 --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设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额资金,传统的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融资方式的不足,以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简夏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2(5):45-49
证券化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发展趋势之一。证券化有多重含义,最为常见的是两种,一种是资产证券化,一种是融资证券化,国内对前者的讨论更为热烈,倡导的呼声也很高。但这两种证券化究竟哪种更适合中国的情况呢?笔者在对它们做出分析后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9.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最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它是指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的一种战略,即通过一体化经营的形式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的要求,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销售渠道的共享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相互结合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如比利时CGER,西班牙Caixa of Barcelona以及法国CNP,这些公司自从19世纪就已经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服务了。但一般认为,银行保险的真正出现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欧洲是银行保险的发源地,而且近20年来发展速度很快,银行介入保险的形式也趋于多样…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资产证券化要向美国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将为中国的银行系统提供高效率融资渠道,增加信贷资产流动性,分散金融资产的风险性,但目前中国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与法律体系方面非常欠缺,而在这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完善成熟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12.
13.
银证关系是金融领域最核心的关系之一,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该文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线,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对于优化证券市场结构,丰富证券市场的内涵,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商业银行专业化经营的功能作用。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银证关系优化的催化剂,有利于银证的共同发展;多元化开展资产证券化,为证券发展提供多元证券化产品有利于吸引多元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4.
银行危机、道德风险与存款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金融安全网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对银行因存款挤兑而破产。但是,如果缺乏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存款保险制度又会引起银行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与保险资金运用——国际经验与中国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可以发现金融市场相对于银行体系的份额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股票、债券等基础证券品种的发展,随后出现的是资产证券化,包括银行的房屋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汽车贷款、消费贷款等。高速公路等基础建设项目,只要存在明确的基础资产,有可预见的现金流作为支撑,就可以通过相应的证券化设计,推出基础资产支持的证券。近半个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拥有发达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基础上,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因此,有的学者[1]概括了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首先是银行融资阶段;其次是资本市场发展阶段;再次是资产证券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2017,(10):67-81
本文从我国存款利率上限仍未完全开放的背景出发,在D-L-M模型(2010)基础上通过引入隐性存保异质性、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市场纪律约束,考察了货币环境改变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理论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在非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当银行资本高于临界水平时,低利率的货币环境可以通过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调整效应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隐性存保的存在会进一步放大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调整,隐性存保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净效应取决于特许权价值效应与顺周期杠杆效应的相对强弱。此外,最低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和市场纪律约束的增强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调整,市场纪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净效应则取决于顺周期杠杆调整效应与风险转嫁效应的相对强弱。为了支持理论机制的合理性,本文以我国2006—2012年商业银行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的结果与理论模型的预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2017,(12):134-148
本文立足于如何防范非危机时期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选取了2010—2015年中国和美国银行业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对比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个体风险作用的差异以及银行杠杆率和治理结构对二者关系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倍差法(DID)深入分析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显著增加了我国其他商业银行(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商业银行)的个体风险,而其对美国的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却不显著;对中美两国银行而言,银行杠杆率越高,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越严重;比较分散的股权结构和较低的银行杠杆率降低了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个体风险的负面影响;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个体风险、杠杆率和影子银行业务均没有显著变化;但是其他商业银行却会提高杠杆率和更积极地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从而增加了个体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两业双赢,近期主管当局已允许银证间可以在贷款、资金拆借、清算转帐以及资金代理业务上进行合作。“商业银行到底可以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与券商展开合作”已成为当前我国银行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开展银证合作的市场背景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背景下,我国证券市场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已逾千家,沪深两市市价总值超过 40000亿元,国民经济证券化率已提高到 50%。证券市场的飞速发… 相似文献
19.
《经济研究》2016,(3):96-109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避免银行挤兑和实现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是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多轮次噪音信息传递市场环境,构建了一个银行挤兑动态模型,通过综合考虑存款者对银行持有资产收益率的预期、信息加工和传播效率以及不同类型的提前取款动机等方面,探讨银行挤兑的动态过程,给出了各轮次银行挤兑的比例和数量,并刻画出相应的动态均衡;进一步通过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对基准模型进行扩展,探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挤兑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影响存款者的两类提前取款动机,具有稳定预期和道德风险两个方向相反的效应;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力度对比,而两者之间的比较内生于制度环境。得到的政策启示如下: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时,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建设配套措施,强化市场约束和完善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监督作用来减弱潜在的道德风险问题;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信息的加工和传播效率,促使存款者形成稳定的取款预期,从而增强稳定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深圳300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比研究了在非学习型资源获取动机和学习型资源获取动机下,联盟能力、治理机制选择和联盟绩效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以获取非学习型资源为动机的联盟中,联盟企业构建合作规则的能力越强,其越倾向于强化正式治理机制的作用,而弱化关系治理机制;企业发展和维护关系的能力越强,其倾向于同时加强联盟中正式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同时,联盟中正式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对联盟绩效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正式治理机制更有利于个体绩效的实现,而关系治理机制则对整体绩效的作用更大。在以获取学习型资源为动机的战略联盟中,联盟企业构建合作规则的能力越强,其越倾向于同时强化正式治理和关系治理机制在联盟中的作用;企业发展和维护关系的能力越强,其倾向于强化关系治理机制在联盟治理中的作用,而弱化正式治理机制的作用。与非学习型资源获取动机下的联盟类似,联盟中正式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对联盟绩效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的是,正式治理机制更有利于整体绩效的实现,而关系治理机制则对个体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处于联盟中的企业应该注意不同联盟动机下联盟能力、治理机制与联盟绩效关系对联盟管理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