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区间财政努力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地区间财政努力度差异是造成我国目前财力差异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理地区间过大的财力差异时,除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外,还应重视地区间财政努力度差异的缩小.  相似文献   

2.
1·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公共支出标准体系。目前,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在地方政府的标准收入估算方面已经较为成熟,由于我国疆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比较明显,公共支出成本在各地区之间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当务之急是在考虑各地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能够相对合理地反映各地支出成本差异的指标体系,作为测定各地区标准支出的基础。支付提供重要依据。2·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转移支付制度的根本目标是确保各地的同级政府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但根据我国财政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我们有必要分阶段制定目标。短期内…  相似文献   

3.
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个可供选择的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个可供选择的模式钟晓敏(浙江财经学院财政系)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表明,实行因素法的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重要难点是如何选取因素和确定各项因素的权数。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财政能力因素、支出需要因素和成本差异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区间财力差异变迁及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朋 《经济与管理》2009,23(10):15-18
近年来,中国各地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力也不断增强,但各地区财力增长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财力差异仍然很大。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方法对各地区间财力差异变迁进行衡量,同时。对形成差异的因素采用锡尔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应改革现行的财政分配体制和财政均衡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转移支付的占比,以促使地区间财力均衡,从而保障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研究政府间转移支付提供了一个可拓展的一般性理论框架。在公共支出存在外部性、地区对于公共品需求具有异质性偏好的设定下,本文证明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公共支出的函数,其边际量大小由四个因素决定,分别是支出对转移支付的弹性、公共支出在地区间的分布、中央对公共支出均等化的偏好,以及地区公共支出的外部性大小。结合该理论框架,本文进一步使用中国2019年的县级财政数据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边际转移支付呈现U型且主要为负,其形状主要由公共支出均等化偏好和外部性决定。通过与现实政策对比,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增强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倾斜力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构建了地区间适度财力差异的数学模型,对河北省地区间财力差异适度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为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和有效调节地区间财力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财政转移支付是促进地区间财力均等化、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上发挥了较大作用,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趋于增强,但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从区域角度看,应该加强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8.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区域协调的重要制度安排,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民族地区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财政支付转移现状主要表现为转移支付逐年增长和人均财政支出获得较高增长,转移支付结构的进一步改善,以及民族地区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9.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间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财政平衡制度。财政转移制度是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国家普遍采用的、用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及各地方之间财政失衡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中国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通过对2003—2012年济南辖区四个县(市)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财政转移支付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足与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政府保持地区均衡、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最重要的财政手段。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之后,转移支付制度在不断走向规范和完善,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林治芬 《财经研究》2002,28(5):37-43
通过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全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比例及缺口、替代率、抚养比等指标,分析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以养老保险为例,将其差异分解成抚养比和替代率两个因素,并以其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确定对缺口地区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补助数额,并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角度,对财政、统计等基础工作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公共产品与政府职能理论、政府间支出划分理论以及区域发展理论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美国、日本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介绍与比较,总结了相应的经验,以期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财政资金的地区分配格局及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肖广 《财经研究》2001,27(3):12-19
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资金在不同经济体制、财政体制下的分配格局,分析是通过研究各地区财政资金净流入流出量的状况对各地区预算内、,财政收入弹性等因素的影响来进行的,并对这些影响作了进一步的原因分析和提出了政策建议。指出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很大“抽肥补瘦”式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只能在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中得到实施,地方财政分权只能局限于地方公共产品供应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所采用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形式多样 ,存在着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的有限性 ,各种具体支出形式的局限性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形式和数额确定的不规范性 ,以及法制监督方面的问题。文章对发达国家在此项制度上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并针对该项制度的目标、模式、形式、规模、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论思考——兼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邓晓兰一、关于事权与支出范围的界定和划分分税制基础上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通行做法。财政活动即政府活动在经济上的集中反映,而不同级次政府的活动范围是有所区别的。因此...  相似文献   

16.
中央和地方间共享税比例的财政体制博弈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财政体制具有多层规划特征,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存在利益博弈关系。本文运用多层规划和博弈论方法,以共享税比例和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变量,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体制博弈模型。模型分析得出,当地方政府获得的共享税比例增加时,地方的税收努力水平也将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减慢;为适应政府职能或支出责任向中央政府集中的趋势,中央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其共享税所占比例,同时增加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转移支付,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由此,中央政府通过选择最优的共享税比例和转移支付水平,以形成对地方政府更合理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约束,并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保证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转移支付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分税制在界定财权、事权的基础上,必须有相配套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否则很难发挥其财政调节作用。本文以1995~2010年财政收支数据为基础,分析我国分税制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总体规模、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纵向、横向的平衡效应,结合现阶段财政转移支付相关法规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政府题间。政财府政间支出财的政划支分出是的财清政晰理界论定研是究政中府的间基财础权性问配置、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定财政政策和预算管理体制的根据,是政府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就公共财政制度基本框架中的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财政收入划分以及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三者而言  相似文献   

19.
刘凤伟 《技术经济》2008,27(10):79-85
利用1994—2005年甘肃省的县级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财政转移支付对甘肃省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缩小了甘肃省县级财力的相对差距,但是却扩大了县级财力的绝对差距;维持地方政府运转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甘肃省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主要目标,而缩小地区间财力绝对差距的目标未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应借鉴国外经验,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纳入法制框架。将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纳入法制框架,使之规范化,改变中央单边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局面,形成良好的财政收支预期。德国的《税收分配法令》和《联邦与州间财政平衡法令》对有关的转移支付操作办法做出了明确规定。日本的《地方预算法》、《地方税法》、《地方自治法》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内容与形式都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