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运用中国财政供养总人口与行政、事业部分的分列供养人口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考察了中国财政供养人口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公共服务需求对整体财政供养人口规模有正的影响,而人口规模、人均转移支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对整体财政供养人口规模会有抑制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内在的行为动机可能会造成行政部分财政供养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和事业部分财政供养人口规模的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2.
利用湖南省1995-2008年的县级数据,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作为工具,采用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收入分权、财政自给率、人均净财政转移支付指标,从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视角对省内财政制度安排与县级政府人力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指标度量的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县级政府人力规模呈现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省内支出分权对湖南省县级政府人力规模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省内收入分权、县财政自给率和县人均净转移支付。这说明湖南省省内财政划分体制可能具有某种助长县级政府人力规模扩张的基因。这一发现表明,实行合理的省内财政分权和适度的转移支付规模是湖南省控制县级政府人力规模急剧膨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蔡玲花 《时代经贸》2011,(2):212-213
在我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县一级财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县级政府要行使好它的财政职能,必须拥有相应充足的财税收入。本文从我国县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实际出发,从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转移支付制度、税源结构与规模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对县级政府特别是后发展的县区政府行使财政职能的几方面制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财政集权过程中的转移支付和财政供养人口规模膨胀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结合财政分权的理论文献,本文描述了中国最近10多年来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演变,并分析了财政集权过程中转移支付增加对地方财政供养人口的影响。利用中国1994—2003年县级面板数据和工具变量方法,我们从实证角度确立了转移支付增加与财政供养人口规模膨胀的因果关系,并指出在我国目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下,上级政府面临着无论增加哪种转移支付都可能带来问题的两难处境。要在控制政府冗员增长的同时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中国需要建立一个财政上更加分权和行政管理上更有基层参与性的政府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县级财政在整个国家公共财政体系中的地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是县级财政体系具有民主财政改革突破点的特质;二是县级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三是县级财政是地方财政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四是县级财政关系到比重多数人口的福祉。因此,对县级财政进行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从县级财政的特殊性出发,通过对县级财政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阐释了其决定因素,并进而分析了提升县级财政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控制财政供养人口规模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定财政供养人口的规模,优化财政供养人口结构,减轻财政负担,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试图通过对河北省财政供养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实证分析,提出控制财政供养人口规模和优化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财政供养率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我国理论界有许多人通过古今财政供养情况对比认为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太多 ,财政供养率高 ,并因此把行政机构和人员精简作为我国行政改革的首要对策。本文则在对我国古今和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相关数据的深入考究后提出了不同见解。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我国的财政供养率作了尝试定位 ,并在财政供养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哲辩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西部某3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前后3县财政收支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改革措施对保障县级财力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不足,针对县级财力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制机制方面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昆明市各县财政基础及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将昆明市各县财政基础及能力水平分为三个档次:财政基础及建设优秀县、财政基础及建设良好县、财政基础及能力一般县。并对昆明市县级财政基础及能力建设给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由李含琳教授主持完成的《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与财政供养人口适度比例研究》课题,对于填补我国关于宏观财政调控理论与实证策略研究的不足,对于西部贫困地区选择正确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对策,对于科学控制政府机构的规模有积极的意义。该课题现已成书出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介绍。一、研究目的明确,有现实针对性。该课题的研究是为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机构改革,尤其是党政事业单位的最佳机构和人员数量比例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理论依据。这一点对西部贫困地区来说更为重要,西部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政制度、财…  相似文献   

11.
张俊 《当代财经》2012,(2):33-42
县际竞争、转移支付与县级财政举债决策存在相应的联动机制,进而影响县级财政发展质量。研究表明,中国式县际竞争做对了县域经济增长的激励,县级财政收支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与GDP增长相关。而分税制以来中国式县际竞争日益凸显其财政的负外部性,县级政府举债是县际竞争与目前财政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必然结果。转移支付并不总能对县级财政行为产生正向激励效应,反而加剧了县际竞争的激烈程度,过度举债是县级政府对转移支付激励的策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一系列民生政策的集中实施,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财政保障范围越来越宽,刚性支出需求快速增长,这些都需要县财政有足够的财力做支撑。财政部为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山西省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新财政管理体制运转顺利。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县级财政困难、财政供养人员多、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县级财政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夯实国家治理基础的重要保障。县级财政分权的经济影响与分权指标和体制设定密切相关。文章对财政分权指标进行了深度评述并构建了七项分权指标,在此基础上实证估计了财政分权和"省直管县"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支持了制度内分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因此,规范县级政府财政收入行为和赋予县级政府制度内财力自主权,将"省直管县"纳入新一轮财税改革总体规划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县级财政摆脱困境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晶雪 《经济师》2008,(2):49-50
目前广大县域财政形式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体制尚未理顺、缺乏优势税种、财政支出负担重、资金使用效益低、监督制度不完善等。摆脱县级财政困境,必须理顺体制,合理调整利益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拓展税源;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规范财政运行机制;加强财政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2001~2010年间的县级面板数据,将贫困县与其他县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财政激励效应进行了实证比较,证明贫困县的财政激励效应低于其他县。由于贫困县财政支出中扶贫定向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较低的财政激励效应反映了财政扶贫的效率损失。政府扶贫工作应更多考虑一般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财政支出决策权交给基层政府;同时,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问题也应该逐步在财政体制改革中解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财政自主性与财政透明度的经验关系及其反映出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我们发现,更多的自有财源和更强的财政自主性并没有为财政透明度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反而表现为政府财务公开的一大阻碍。我们将此现象解释为财政透明度中的资源诅咒,并认为现有的财政体制和问责机制是其主要成因。要破除财政自主性对于财政透明度的诅咒效应,有待于通过收入分权培养形成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自给能力,同时完善社会公众自下而上推动财政透明的参与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曹振国 《经济论坛》1995,(19):35-36
新财税体制的出台与实施,给县级财政经济工作带来了新课题,迫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县级财政经济工作的新路子。下面结合河北省鹿泉市的实际,就新财税体制下如何搞好县级财政作一探讨。 一、新财税体制对县级财政的影响 新财税体制税种分流和确保上交的特点,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许多新的影响和考验。  相似文献   

19.
在对政府规模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2007年四川省177个县级行政单位为分析样本,对影响政府规模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地理等因素进行较为客观的考察和评估,构建的模型证实人均财力与政府规模呈正相关,人口规模与政府规模呈U型关系,地域面积与政府规模呈倒U型关系。四川省在县级政府规模上存在规模经济,并测算出规模经济的拐点。提出了推进县级行政区划改革和优化县级政府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县级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财政平衡局面逐渐难以维持。长此下去,不仅制约县域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减缓改革进程,而且将影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建立稳固的县级财政平衡机制十分紧迫而且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