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消费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正确对待和处理消费关系,对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对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谓消费,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特定的需要而对自然物或产品以及人力的使用、消耗过程。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决定消费的方式,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他又说: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终点和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而“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同时,消费又能“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以上引文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
消费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社会生产的起点与归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与《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消费问题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消费从性质上看,可分为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实质就是生产过程。生活消费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公共消费  相似文献   

3.
刘方棫 《经济经纬》2004,(1):155-156
消费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显示器,在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的循环过程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消费集中体现了前三个环节的成果和效益。消费不仅是显示器,同时消费是指示器,指导再生产的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虽是一次运行的终点,但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又是下一次运行的先导,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掣。  相似文献   

4.
<正>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里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居中。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环节。“经济增长”实质上是各个环节相互推进、不断循环的过程,是各环节内部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总过程。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理论回顾 长期以来,消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西方传统经济学把“投资、消费、出口”看成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经济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生产的起点又是生产的归宿。甚至有人认为,消费就是产业,消费是生产的生产力。不管怎么说,人们对消费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已无异议。所以,接下来就是要研究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规律以及政府如何增进和引导居民消费,支撑经济快速、稳定和健康发展。本文是基于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不同宏观环境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它决定消费,而消费的增长又是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促进生产更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消费又决定生产”。这是一个新的科学论断。它全面地阐明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认识人民的生  相似文献   

7.
销售工作属于商品流通范畴。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个经济循环中,马克思指出:“生产表现为起点,销售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销售工作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处于联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地位。  相似文献   

8.
唐王朝的后半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动荡时代,新旧交替,风云荡激。这一时期生产、分配、交换的情况及其影响,已为人们所关注并多有探讨,但消费领域却鲜为人重视。 事实上,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和终点,又是重新引起生产的动力和起点。忽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忽视它对分配和交换这些社会经济活动中间环节的影响以及它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就难于客观地解释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9.
试论唐后期奢侈性消费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755年至907年,唐王朝的后半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动荡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帷幕刚刚降下,后期的帷幕刚刚拉开,新旧交替,风云荡激。这一时期生产、分配、交换的特点,已为人们所关注并多有探讨。但是,消费领域的情况却鲜为人重视。 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和终点,又是重新引起生产的动力和起点。一个时期的消费特点,往往是该时期生产、分配、交换诸特点的综合反映。不研究消费这个社会经济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就难于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其他经济环节。  相似文献   

10.
依绍华 《经济》2022,(8):22-25
<正>尽管受疫情影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但是金银珠宝和体育娱乐用品等升级类商品网上零售保持增长,表明居民对于消费升级类产品偏好明显,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既是生产的终点也是起点,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2013年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投资。  相似文献   

11.
吴君格  何宗辉 《经济师》2014,(6):11-12,14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消费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当前信息消费增长迅速,但这些高增长是建立在低起点的基础上的,我国信息消费起步晚、起点低,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解中外信息消费的差异,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文章从信息消费规模和信息消费系数等两个方面对中外信息消费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信息消费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也就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我国经济处于艰难启动期,一方面市场疲软,产品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国内的居民储蓄欲望在不断地加强,储蓄率在不断地攀升.那么,研究消费水平,对于确定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率,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能源分配论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制约因素之一。把有限的能源产品进行合理的分配,是保证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源产品的分配是社会总产品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初次分配,按价值形成C、V、M三部分,其中国民收入V M经过分配与再分配之后,社会总产品按其价值最终形成三大社会基金,即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考察,上述三大基金又与物质生产的两大部类紧密联系,按照实物更替与价值补偿的法则,进行交换,从而使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使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社会生产总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  相似文献   

14.
邱德安 《经济纵横》1992,(10):12-13,16
<正> 物资流通过程与其它社会物质产品的流通一样,是以物资的生产为起点和基础,以物资的消费为终点和目的,没有生产环节,物资流通就成为无源之水;同样,没有消费环节,物资流通过程尚未完成.物资供给的短缺格局长期持续,使得物资生产者和经营者始终处于支配地位,而物资消费者的经济活动特别是物资消费活动,从理论到实践,一贯被忽视.与治理整顿措施落实相伴的物资市场疲软,迫使实践中的物资生产经营者调整市场策略,从"保供"到"促销",也督促物资经济理论工作者深入反思、探讨物资消费规律,以弥补物资理论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提出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形成任重道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形成也是任重道远。供销社是连接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的渠道和载体。全省供销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1998,(10)
一、单项选择题1、对企业来说所谓市场大小,通常是指()。a.产品多少b.需求多少c.现实买主多少d.地方大小2、市场营销活动是以()为中心。a.生产b.消费c.交易d.利润3、市场营销的起点是()。a.生产b.推销c.顾客的需求d.产品4、推销是市场...  相似文献   

17.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是上一次生产的终点又是下一次生产的起点,同时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要想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国内经济内循环基础,必须深度挖掘我国消费潜力。南昌市拥有着大量的本地和外来人口,人口众多且人口基数大,拥有着巨大的内部市场,这些庞大的内需可以转化为推动南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本文基于政府政策红利的背景下,研究新形势下南昌市居民消费状况,对南昌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投资与消费失衡决定了我国促进消费的必要性,而我国消费潜力释放又处于重要的历史起点,可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比弗将其归纳为如下:财务分配、所招致的累计风险与风险分布、累计消费和累计生产、资源配置、公开提供信息的资源、规范的资源、民间搜集信息的资源。有学者认为经济后果是会计寻租的逻辑起点,颇有见地。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公众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进步,绿色消费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起点和重要支点。通过分析廊坊市公众的绿色消费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培育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和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