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打破IPO魔咒     
2005年10月14日,中国建设银行向全球投资者公开招股,公开发售12%股份,筹集资金92亿美元,并于10月27日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2006年5月18日,中国银行启动IPO程序,并最终以每股2.95港元定价发行,融资总额达到112亿美元之巨,同年7月5日,中国银行又成功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实现A+H同步上市,全球筹资额达到191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新财经》2014,(1):22-23
从全球范围看:2013年IPO(首次公开发行)活动宗数和融资总额比2012年都有所增加。2013年,IPO宗数只增加了3%,但融资总额则大升27%。IPO融资总额大幅上升主要由于2013年有34宗超大宗交易(融资额超过10亿美元),而2012年则只有18宗。巴西BBSeguridadeParticipacoes SA,通过IPO融资57亿美元,成为2013年最大宗的IPO。 与2012年比较,2013年较多交易的定价高于原来定价范围,说明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按市值计算,全球IPO融资额以美国最高,大中华区次之,预计2014年会延续2013年的强劲势头,全球IPO会增多。 2013年,按融资总额计算,香港联合交易所位列全球第二,共有96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1620亿港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60%和80%,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和下半年中国内地经济的企稳是IPO市场回暖的主要原因。A股市场自2012年11月开始新股发行暂停,因而2013年没有一家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另外,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开始解冻。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分享机遇 共创繁荣 香港是内地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在内地吸收外资中排名第一。截至目前,港资在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45%左右,内地对香港非金融类累计直接投资占内地同类投资存量总额约60%。  相似文献   

4.
刘丹栋  尚云 《新财经》2001,(5):12-12
据香港媒体报道,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的10多天里,总额可能高达10亿港元的中国内地“热钱”大量逃到香港市场。这段时间,每天约有10至20名大陆人士在香港开设账户,每人投资额约50至400万人民币不等。据说,加上从其他途径流人香港的“热钱”,内地逃港“热钱”总额可能高达30多亿港元。分析人士认为,参与“热钱”流动的是从B股市场获利、成为股市新贵的一些内地机构和个人B股投资者,尤以深圳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从数据看祖国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从进出口贸易看,目前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出口市场、创汇来源地。据中国海关统计,1996年内地与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0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比1978年两地进出口额26亿美元增长了近15倍。1996年内地对...  相似文献   

6.
来势迅猛的亚洲金融风暴能否动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正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香港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伴随着祖国内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内地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必然会积极推动香港自由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循环。长时期以来,香港是国际金融机构纷涌而至的热土。外资银行在香港开设诸多分行、办事处,积极参与香港的资本市场业务。日资银行约占市场总额的1/3,欧美银行(不含英资发钞银行)约占1/4。这些…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信息》2008,(8):54-55
今年前3个月,香港已有8家公司取消或推迟了IPO计划。而此前5年中,这个数字也只有14家。 源计划3月28日香港上市的恒大地产集团,其IPO申购期延长一天,仍然难免最后一刻“流产”的噩运。而就在半年前,另一家房地产公司中国SOHO向散户公开发售的股票则获得了169倍超额认购。 半年时间,曾经被称之为“摇钱树”的IPO,境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8.
中资银行再次为国际资本市场奉献了一场空前的盛宴。10月27日,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下称“工行”)的股票在香港和上海同时挂牌交易。这次筹资总额达196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不仅刷新IPO全球融资纪录,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首创了“A+H”同步发行、同时上市的发行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公司的强项以及内地市场的庞大潜力,均可因CEPA而得到更大发挥,以达到重振香港经济、推动内地现代化的目的。结合内地放宽市场准入以及香港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优势,香港将成为向内地市场提供知识产权含量高的产品及服务的首选地方。创意能力势必成为香港人和香港公司在内地取得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发展为知识密集型服务枢纽,则是香港的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10.
在香港收紧对中国内地中小企业买壳的要求之后,借道OTCBB以反向收购的方式在美国取得上市地位,成为内地企业一个可行的选择。但这些兴冲冲奔赴美国资本市场的企业必须认识到,买壳并不是目的,能否在二级市场成功融资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沪港经济》2005,(3):6-6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日前表示,内地不少企业需筹集大量资金以扩充业务及开拓海外市场,香港仍将是内地企业首选的融资平台,业界应继续努力,抓紧机遇,积极推动香港市场发展。他同时指出,内地经济高速增长,不少企业需要筹集大量资金以扩充业务及开拓海外市场。他相信,香港仍会是内地企业首选的融资平台,  相似文献   

12.
张捷 《辽宁经济》2006,(3):61-61
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又是财经界的焦点。在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现状下,中国企业似乎找到了融资、扩张、发展的新途——海外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据有关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有31家企业在香港、新加坡、纳斯达克及多伦多交易所上市,首发募得资金约636.98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建行,以及10月初先于建行在香港招股的永乐电器,2005年内地企业海外IPO融资额将超过沪深两市2003年和2004年首发募资800多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度。内地企业2005年海外IPO数量和募资额创出新高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13.
一、香港地区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1996年1-6月,内地与香港贸易总额为544.32亿美元,占我国同期外贸总额的42.78%,其中,内地对香港出口285.18亿美元,内地自香港进口259.14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一直在两地的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96年1-6月,香港与内地有关的转口贸易额占香港同期转口贸易总额的89%。  相似文献   

14.
港商投资内地新发展凯仔最近一年半中,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往来可谓是一帆风顺。无论双边贸易还是港商在内地的投资规模、广度都有新的突破。转口贸易一向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去年,香港转口贸易总额为8,230亿港元,其中大陆转口为7,270亿港元,占香港...  相似文献   

15.
据确切消息称,《北京青年报》将于今年11月份在香港挂牌上市。若一切顺利,它便是内地首家在港上市的媒体,也是首家直接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的内地平面媒体。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末,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全球首次公开募股(IPO)最新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全球IPO下跌一半有余。2008年前11个月,全球IPO交易共745宗,融资额953亿美元;上年同期IPO交易则为1790宗,融资额2569亿美元。2008年度,亚洲区IPO项目的融资金额居全球之首,达2974亿美元,其中香港和中国大陆融资额达1794亿美元,占亚洲区融资总额的60%。  相似文献   

17.
香港     
港商在内地投资累计总额达3719亿元 香港工业总会最近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至1994年6月底,港商在内地投资的项目共12万个,占内地外来投资的62.5%,投资累计总额达3719亿元。这些港商将其总资金的59.6%投资在内地。 内地银行在香港存款保持400~500亿港元 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经济研究部总经理王昌耀指出,香港近年对内地银行及企业的贷款有很大增长,1993年底达1948亿港元;同时,内地银行在香港的存款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00~500亿港元。  相似文献   

18.
金融看台     
《西部论丛》2007,(7):9-9
内地人民币债券将首次在香港发售;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新挑战;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汇率提高速度不宜过快;央行正式批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黄金交易市场;银行业的“第三梯队”城商行即将拉开上市序幕;央行:汇率无序调整会影响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王敏 《现代乡镇》2011,(6):72-73
在香港近代发展史上,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有英国治理下法制建设和城市治理上的贡献,但是从香港发展史看,香港的作用和职能定位,无论是作为政治的避风港、贸易中转港.还是近年来世界最大的IPO中心、以及未来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都离不开中国内地的需求和推动。  相似文献   

20.
1994年香港发行港元债务工具总额510.06亿元 资本市场主席唐柏萃最近表示,1994年发行的港元债务工具总额为510.06亿元,较1993年高逾一倍,其中定息存款证及债券为185.26亿元,浮息存款证及票据为324.8亿元。浮息票据发行量是历年之冠。 8成香港制造商在内地设厂房 贸发局主席冯国经指出,目前超过8成香港制造商在内地设有生产厂房,港资企业有10万多家,约占外企的66%,投资合同总额1693亿美元,占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