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重大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要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明的共同发展。是既不可逾越又催人奋进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贫困概念及其类型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普万 《经济学动态》2006,(7):7-69,119
一、关于贫困概念的界定1.缺乏说。Townsend(1979)认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Oppenheim(1993)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饱暖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世界银行(1980)认为:“当某些人或某些家庭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社会公认、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社会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雷诺兹(1993,中译本)认为:“所谓贫困,是说在美国有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水平”。童星、林闽钢(1993)认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国家统计局(1990)认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  相似文献   

3.
春夫 《财富时代》2004,(8):24-27
松下幸之助曾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一个人的人性。按照通常的理解就是德育教育第一,也即是教一个人怎样做人,不是做恶人、坏人,而是做一个法制社会中的理性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但是,倘若肩负如此神圣教育责任的众多高等院校都以赢利为目标,肆意扩大招生。其最终结局是本末倒置,误人子弟。高校的这种疯狂追逐“物质明”的“运动”本身就远离“人性的教育”,莫说教学生如何做人,就是连培养学生最起码的技艺也可能只是徒有其表,充其量不过是产业链条下批量生产的商品、次品。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生产科技、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发展,人们在寻求解决居住用房问题的同时,期望创造符合现代生活的物质功能和心理特性的居住环境,从安全、方便、卫生、舒适、美观等多个角度考虑,提高住宅其周围环境这个统一的居住环境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住宅设计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加适于现代人生存完善化的程度。住宅设计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加适于现代人生存的完善的空间环境。其设计原则首先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引人与环境学交叉的诸多新学科理论的同时,着力开发对现代人心理、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科学地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提出和思路曹钢列宁曾指出,“把政治经济学看做是研究按历史发展着的社会生产结构的科学”,从而“使研究这门科学的人对各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特点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列宁全集》第4卷第33页)列宁清楚地告诉我们:(一)政治经济学是把...  相似文献   

6.
"全面小康"蕴含深刻的观念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娟  杨静 《经济论坛》2003,(13):85-85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20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后,1991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小康水平的标准。小康社会包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党的十六大豪迈地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今后20年,我们党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政治制度到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全面小康”。通过学习十六大报告和相关文件以及对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我们对两种小康之间的跨越和由此反映…  相似文献   

7.
理论信息     
理论信息“引进”与“保护”均要适度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任何情况下不能动摇。但引进是否越多越好?认识上有演变:过去曾是来者不拒,随即感到要有区别和选择,进而感到要有一个“度”。这是在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的矛盾凸显和目标转换。由于发展阶段和经济实力、技术水...  相似文献   

8.
翟峰 《环境经济》2004,(9):60-61
所谓“后小康”,是指进入小康起点标准后,进入富裕阶段前的过程。“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就属于后小康生活范畴。”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是中央件中的正式提法,“后小康”是学们据此而提出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自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后,全省上下反响十分热烈。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和感受,其内涵异常丰富,既涵盖物质生活,也涵盖社会、政治及文化生活。而休闲状况,就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正如美国学者埃尔文·埃德曼(IrwinEdman)所说:“检验一个文明质量的最佳方式是检验它的休闲质量。”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也曾说,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当代著名思想家于光远先生则认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张高丽书记也说:要使深圳 “天更蓝、水更清、花更多、城更美、气更顺、命更长。”这是江泽民总书记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在深圳具体形象化的体现,是我们创建文明城镇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准则。去年,江总书记在视察我们南岭村时,又挥笔疾书: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这是江总书记对两个文明建设理论的进一步阐述,是对布吉镇发展方向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莫大的鞭策和鼓舞。我们将以…  相似文献   

11.
王洪 《经济视角》2004,(6):27-28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它为多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全面小康,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笔者认为,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但没有一种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需要和工作动机缺乏深入的理论概括。我们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  相似文献   

13.
福利,常常解释为好的或者幸福的、快乐的、健康的生活状态。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是个体或者群体以及社会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福利的主观感受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福利”供给的评价与认可。正如马歇尔所言:“当我们说一个人活得好,  相似文献   

14.
《财经文摘》2010,(5):92-93
在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彩的同时,却总有声音在不停地慨叹:“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物质的繁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眼花缭乱和无所适从。每当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之时,实际上就是对于一个陈旧话题的思考——如何才能生活得健康,惬意,精彩无限,如何才能过得更好?人类已经进入U时代,在“无所不在”(Ubiquitous)的网络的包围下,应该如何看待网络,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而不是被网络所驱使,将是我们越来越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命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银珠宝首饰走入女性的生活。可是,许多女士对首饰的知识所知不多,比如,黄金饰品有什么区别?玉石有哪几类?钻石又有哪几个品级?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参照国际方面的经验制定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珠宝玉石标准,从5月1日起逐步在全国实施。“标准”说:在经营“玉”时,不得用“玉”、“玉石”、“苏钻”等含混的商业名称来标明具体商品;天然、人造饰品必须严格区分;每件珠宝首饰出售时,必须有国家权威部门的品质证明书和保证书;珠宝玉石的品质区别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等等。金饰品是女士普遍看好的饰品。事实…  相似文献   

16.
解读“全面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大基础上,对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三个时段(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任务进行了调整,提出力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头20年,对中国未来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只有认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深刻涵义,形成共识,集中力量,努力奋斗,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一个大台阶,才能加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与农民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是我国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经过本世纪头20年的努力,农村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诸方面都将达到一个比本世纪初总体小康的更高的水平。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使农民增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成倍性增长上。惠及全民、以人为本、全面富足、政府支持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的新视角和新发展观。达到全面小康目标时的农民是生活全面富足、具有市场经营素质、崇尚科学素质、政治自主素质、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环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农民。  相似文献   

18.
经济落后时期经济增长和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发展目标就转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达国家在4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生活质量及其指标的研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因而“生活质量”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的关注。党的十五大和国家“十五”规划从发展战略高度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江翔 《财富时代》2004,(8):78-79
我们“物质人类”的终极追求:有钱、有闲、有大量物质快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企业中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志扬 《经济管理》2002,(20):22-27
本文对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两门科学因为研究的目的不同,因此对人的本性就有不同的假设。论文比较分析了管理学中不同的假设的异同点,提出了西蒙等人提出“有限理性人”认识是“客观有限理性”、而人由于情感与心理方面的原因而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行为是“主观有限理性”的观点,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在企业中形成这样一种机制:它能激发每个企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识别和满足企业成员的各种不同需要,使个人的目标能得到实现;又能约束和规范每个成员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在满足个人目标实现的同时,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