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尺度,而一个国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又是衡量该国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必然相应要求发展城市化。目前,我国应当大力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这是因为:①加快农村城市化是适应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城市化已成为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而出现的一种世界范围内强有力的发展趋势。19世纪初,全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3%左右,到80年代已达到42%。据联合国预测,本世纪末世界50%的人口将生  相似文献   

2.
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比以往大大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1997年的30%。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潜在的城市化率是50%,而实际城市化率只有30%。城市化滞后,不仅制约着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进程。要加快农村城市化,其核…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一直高于工业化水平。发展中的城市以其聚集效应为工业发展提供条件,并以不断增长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却一直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城市人口还仅占总人口的30%左右,而同期的工业化水平已达40%以上。因此,大力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发展战略。本文仅就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城市化。对于什么是城市化,有不同的表述。一般认为,城市化有以下几个表现:(1)农业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聚;(3)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4)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主导地位;(5)  相似文献   

5.
易经章  易延生 《技术经济》2002,21(10):31-3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农村是市场经济大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农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3.78%。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经济理论界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12亿多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了70%多,而农村消费额只占国民消费总额的40%左右。由此可见,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广阔的消费市场。在城市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要达到7%的国民经济增长目标,开拓农村市场就成为必然。拓展农村市场,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人口及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农业产业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设施渐趋完善和城市功能日益强化,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生活方式变换的客观过程,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几十年建设与改革的实践都表明,城市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能否很好地吸收农业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秋霞 《经济师》1999,(9):67-68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一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应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而我国尽管工业化率已达到50%,但城市化进程却始终徘徊在很低的水平,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9%①。尤其是在我国农村,有九亿农民,乡镇企业又获得蓬勃发展,潜在的市场可谓相当广阔,但目前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却远远地滞后,这种不协调不仅导致了城市工业品和农村劳动力的双过剩,同时也遏制着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乃至影响到国内的总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老区工业的改造与扩建,新区的资源开发与建设,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解放初,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9.3%,“一五”计划完成后提高到13.5%,1982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20.6%。当然,同经济发达国家比较,人口城市化的水平还较低(1978年日本为75.6%,1977年苏联为62.5%,1970年美国为73.4%)。我国城市化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新城市不断涌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山东部地带向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的推进,在内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城市。1953年我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只有173个,1978年增加到309个;1983年仅设市建制的城市就达到289个。新城市的不断出现,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第二,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建国初期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1983年达到20个,居世界首位。50万——100万的大城市,由14个增加到28个、翻了一番。在全国城市总人口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占35.2%,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占20.7%,二者合计占55.9%,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所占人口比重很小。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即将跨入对世纪。回顾过去100年的城市化进程,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城市化进行跨世纪的思考,是完全有必要的。1当代城市化状况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人口获得了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量由1950年的115座增至19k)年的342座,所占城市人口比重由24.2%上升到40名见。联合国人口学家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达到400座。目前全球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5%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为对见。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出现了现代城市。现代城市是一个国家或一…  相似文献   

11.
一、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城市化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城市化的过程是与农村工业化,农民职工化、市民化相互交织联动发展的过程。城市化的具体实施步骤,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和比例,受到经济、政治、社会、传统意识和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从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看,发展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群(圈、带)应是我国城市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迅速崛起的中心城市,应当而且能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速增长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体制创新点和对外开放中与世界经济的联结点。从城市化进程角度看,中心城市正从能量聚集期开始向能量释放期转变。中心城市要根据所处区位、发展水平、城市化阶段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和牵动作用。这就要求我国中心城市,尤其是特大中心城市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借鉴世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的经验,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再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 (一)提升中心城市的生产功能,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生产功能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我  相似文献   

13.
陈资灿 《经济前沿》2000,(10):23-25
城市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准是城市化程度或水平。所谓城市化,又称为都市化或城镇化,通常是指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过程。国际上,通常以城镇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城市化程度或水平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人们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伴随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由落后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实践来看,全世界和全国城市化浪潮给我们以冲击和启示,城市化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的腾飞。国外姑且不论,仅从国内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特别是苏南、环渤海湾、黄河三角洲特别是山东地区的一些县市,以小城镇建设为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切八点,促成了…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加速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生活的奇迹之一。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仅为总人口的13.6%,据有关专家推断,2000年这一比重已超过了55%。 1950年我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1.2%,1960年达到19.6%,平均每年以接近1个百分点的增速提升。而此后20年不仅没有进展,甚至还略有倒退,到1980年这一指标仅为19.4%。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城市化进程稍有加快,但每年也只提升0.5%个百分点,按户籍统计,1999年城市人口比重仅为30.9%。目前我国城市化比率比工业化比率低50个百分点,比同等经济水平的国家低  相似文献   

16.
祁华清 《经济论坛》2003,(23):14-15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变革。2001年末,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27627万人,城镇人口为48064万人,城市化水平(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7.65%,比2000年年末提高1.56个百分点,基本上达到了1998年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8%)。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制定了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而城市的国际化将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即由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变成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的经济将迅速增长,从而导致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发展看,城市化水平高于40%的地…  相似文献   

17.
张存信 《技术经济》2001,20(9):16-18
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更明确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不可分割。城市化是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经济结构现代化的标志,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李俊 《开放时代》2001,(6):37-40
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是一个人口近13亿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人口的70%左右,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尤为紧迫和艰难。1980年代,我国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的发展思路,经过20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之路,即以小城镇为重要载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在此思路的指导下,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底全国建制镇只有2173个,到1998年,全国共有建制镇1.8万多个,平均每个镇1.6万人。20年来,小城镇…  相似文献   

19.
一、加快城市化步伐是皖东南区域经济再发展的迫切要来目前,宣城地区国民经济产值构成中,工农业之比达5:1左右,而城乡人口比率却长期凝固在1:6以下。这种格局证明了我区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进程。表述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个相对指标;二是城市人口总量,即城市规模,是个绝对指标。从相对指标看,行署所在地——地辖宣州市总人口8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5万,市区具非农业户人口12.5万;在全市50万劳力资源中,在城镇工作的约8万,按第二口径计算的城镇化水平约15—16%。这个水平…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市化的表面特征表现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量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测定,目前国内外最为通用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指数,即城市人口(或非农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在我国通常有三个标准:(1)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2)市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3)市镇非农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