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范化解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等高风险机构的金融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金融监管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保障。在甘肃省贯彻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背景下,加快推进甘肃省乃至全国高风险机构化险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主要工作措施。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国外处置高风险机构的做法和经验以及我国高风险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主要措施,研究提出甘肃省加快高风险机构化险工作应建立的相关机制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需求和供给一直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进步。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金融风险制度管理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在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进程中,应创造有利于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的宏观金融制度环境、完善微观金融主体的风险管理体制、正确处理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的关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本流入激增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全球32个国家2268家金融机构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跨境资本流入激增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跨境资本流入激增显著提高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且短期股权资本和银行资本流入激增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渠道。微观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提高了资本流入激增时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调控资本流入激增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地,本文揭示了资本流入激增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两个中间传递渠道——股市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本文的基础回归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研究结论从“微观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为抑制外部输入型金融风险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区域金融风险指数,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金融风险指数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探讨金融创新影响区域金融风险的非线性效应、金融风险水平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中介效应以及金融监管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我国31个省份的金融风险指数空间网络关联性显著存在;金融创新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呈现U型非线性特征,区域金融风险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加剧区域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最后,本文提出政府加强金融监管,合理适度发展金融创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当前房地产金融业务的现状出发,提出今后应注重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顺应形势需要,加快金融创新,建立健全多环节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以规避和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6.
乔龙  楼文高 《金融论坛》2011,(11):52-61
本文以金融风险预警单指标区间评价标准为依据,生成足够多用于BP神经网络(BPNN)建模用的训练样本、检验样本和测试样本,在遵循BPNN建模原则和基本步骤的情况下,建立泛化能力较好的金融风险预警BPNN模型。对1994。2010年中国金融风险的实证研究表明:BPNN模型能较好地应用于中国金融风险的预警研究,实证结果与中国...  相似文献   

7.
防范金融风险应建立和强化十大机制□林其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各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如何防范灾难性、传染性的金融风险,成了各国和地区在对外开放中亟待思索和研究的重点课题。亚洲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使这个思索和研究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运行平稳,金融风险正在逐步化解,但由于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各种矛盾积累已久,从根本上处置和化解我国地方金融风险的难度很大,特别是有些地区的金融风险仍在不断暴露,直接影响了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应引起高度重视,笔对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金融风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存款保险:必要性障碍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防范与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需要有一套系统的制度安排,也需要有一笔巨额的专用基金,我国目前采取的“央行贷款加财政担保”式的化解金融风险的模式具有权宜性的一事一策和容易将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的特点,因此,应放弃这种模式,尽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公司。本文在分析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公司目前存在三个障碍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监管职能分离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人民银行省会中心支行,对辖区金融风险状况进行预警,研究实施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是其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任务,是新形势下人民银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和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等重大风险发生会对经济活动和金融稳定造成巨大冲击。本文从商品需求侧与商品供给侧引入重大风险冲击并将“双金融摩擦”引入新凯恩斯DSGE模型来探究重大风险冲击的经济波动效应与金融风险效应,并分析财政货币政策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第一,在“金融加速器”作用下,重大风险冲击通过推高企业贷款违约概率导致金融风险水平上升和经济衰退。第二,当重大风险冲击对商品需求侧的影响大于对商品供给侧的影响时,经济波动加剧、金融风险水平上升。第三,下调企业所得税通过改善企业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降低金融风险;下调无风险利率虽然能够削弱重大风险冲击对经济波动的负向影响,但会导致金融风险积累。因此,为应对重大风险冲击,中国应做好对困难企业的财政支持与信贷支持,提高财政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宏观经济下行风险与金融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金融业务与其他金融活动一样,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各种风险。因此,解决房地产市场局部过热和结构性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控制和降低房地产金融领域的风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种类和特点,并就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应采取控制手段和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22年上半年英格兰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后发现:英格兰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调查报告可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参考;中国在开展金融风险调查时,应重点关注中短期内是否有重要的金融冲击事件发生,并分析这些冲击事件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金融体系风险主要来源是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关注点,在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政策时,应重视不同类型风险对国内企业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鉴于系统性风险的地域传播性,应加大联合监管的频度和力度,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强化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15.
许朝阳 《甘肃金融》2023,(11):44-49+80
当前,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是政府和金融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老龄化持续加深、住房空置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人口老龄化、住房空置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情况。使用2011-2021年全国30个省份数据构建SYS-GMM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住房空置率提升均对房地产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作用,前者影响程度更大,且人口老龄化通过住房空置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中介效应存在。为此本文提出要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和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全面改革等挑战,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对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有效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违约距离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联合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机制与风险传导机制构建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利用DIFF-GMM模型与SVAR模型实证研究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后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更有效,主要表现为主要经济变量脉冲响应表现更平稳。因此,央行应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我国2001—2020年资金流量表数据,使用风险传染网络模型方法,对我国部门间金融风险传染效应进行分析,并测度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研究发现,金融部门是我国部门间金融风险传染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宏观金融网络的稳健性在党的十九大后明显增强,各部门引发的风险传染总损失效应整体呈震荡波动态势,但2018年以来总损失效应明显低于之前的平均水平;本文测算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与M2/GDP的走势在多个时间点较为吻合,其对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前瞻性预警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加强对金融部门的风险监测与管理,加强对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风险监测,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创新和改革深化过程中,金融风险日渐增加和显露是不可避免的。在关注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也必须对新形势下金融风险保持高度的警觉。本文分析当前金融风险产生的机理,提出金融风险防范和治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讨论了金融风险概述,接着分析了目前金融风险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讨论了金融风险概述,接着分析了目前金融风险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