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风度曾是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文精神现象,而且占据了魏晋历史的所有时空领域,对后世的文化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人文与历史地理相结合的角度,首先提出中国魏晋人文风度与自然景观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魏晋风度受其地理景观的影响十分明显,有密切关系,也有因果关系,并且开启了中国士人回归自然与自然认同的先可。  相似文献   

2.
魏晋风度具有多层面性。一是世俗层面,名士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魏晋风度;二是化层面,魏晋风度具有浓厚的化内涵;三是思想层面,玄学的兴起使魏晋风度具有深刺的哲学内涵。三的融合贯注,形成了卓尔不凡的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3.
酒对魏晋士人的情感世界产生了深远而独特的影响,在《世说新语》中,关于酒的描写俯仰皆是。对于魏晋士人来说,酒不仅是现实的麻醉剂,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载体,魏晋士人在酒中完成了对情感的收束与释放,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尚情的人性以及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4.
魏晋玄学时的清议与清谈,与在魏晋时期的音乐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本文从魏晋这个历史时期切入探讨魏晋玄学、魏晋一位重要的思想代表人物以及魏晋时期高超的音乐发展水平。主要探讨了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与音乐领域之间如何产生了融会与相互影响。在分析魏晋时期高超的音乐修为时,讨论了当时魏晋音乐与其他时代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取代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魏晋风度包括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是魏晋名士的外在容貌、举止、言谈、风姿、态度和内在精神、气质、个性、才华、气度的有机统一,本文力图从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审美理想等方面来探寻其精神本源。  相似文献   

6.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也是人格上、思想上澄明高贵的时代.本文就"重情"现象,从观念和社会中去理解、阐述,并对其原因、表现作一描述.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动荡不安、战乱不断,个体的生存境况无法得到最基本的保障,魏晋人只有在自然山水中、艺术中、佛教中寻找着逃避痛苦、麻醉自我的精神满足。这种苦闷、痛苦,体现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以悲为美的审美时尚。这种审美时尚与生命意识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分析。  相似文献   

8.
魏晋以来,大批知名的道教宗师和具有道教信仰的知识人在战乱影响下由北方南迁至东南滨海地域,他们的活动对缙云产生了持续的文化影响,并因此建构出黄帝在缙云的神仙形象、神话谱系以及黄帝作为道教始祖的宗教正统地位。道教文化与缙云地域文化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缙云黄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魏晋以来道教对缙云黄帝文化的建构,使源远流长的黄帝文化能够在中国的东南与西北区域共同发展,最终确立了黄帝文化"北陵南祠"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经学退隐,玄学成为思想领域的主流,文学从经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之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诗坛空前繁盛。玄学成为魏晋诗学的哲学渊源及背景,此期的诗作无论是创作理论还是内容方面,都反映出玄学的深切影响。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文人情诗经历了繁荣期,并体现出缘时而发的情感起源、感而不伤的情感发露、情志合一的情感内蕴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虚伪的名教以维护其统治,嵇康意识到个人主体的价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独立的个性,构想出一种于名教中得逍遥的理想人格,即”至人”,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尽管他的理想人格在失道的魏晋时代难以实现,但他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追求依然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魏晋文人的疏离意识,可以进一步展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建构之文化,历史根源。魏源时期士族阶层及代言人知识分子作为正统经典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异端,以疏离意识表现出一种知识分子“尚通脱”,不依附的独立性和人性的觉醒,从而为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建构保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星岛 《新智慧》2009,(2):I0031
“驸马”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置的一种官职,其全称是“驸马都尉”,专管副车之马,是一种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往往被封这个称号,为什么呢?据《搜神记》载:西汉时有个人叫辛道度,外出求学行至庸州时,囊空如洗。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简约地记述了魏晋士人的言行举止,生动而传神。一直以来,学术界比较关注的是"魏晋风流",对于魏晋人表现出的既深情、又矫情的矛盾人格却很少关注。而时代背景既是造成该人格矛盾的原因,又是使其统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独特的一家,他将关注的视线由外(社会)转向内(个体),关注人内在的精神。庄子借助对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使个人能将自己的精神提升到与大自然或是超自然的力量相结合.而不受到任何俗世的羁绊。尤其是在魏晋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卫护道家的知识分子(如阮籍、嵇康及陶潜)便试图让他们的心灵在艺术超越一切的世界中飞舞奔驰,以逃避纷乱的时局。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风度     
教师风度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必须注重对自己教师风度的培养.要重新认识教师风度包含哪些内容,具有怎样的作用,并最终培养出良好的教师风度.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大变革时代。受老庄学说的影响,社会思潮由汉代的"入世"转向"出世",以致"隐逸"之风炽盛,对造园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促动,由此引发了中国园林新的形式产生。文人士大夫或在山川林泽中营建茅庐田舍,或在城郊、内城构建城市山林。园林规模在中国造园史上盛况空前,园林风格亦对后世造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格非《人面桃花》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那试验性质的古典语言、悲剧性的人物和朴素的思想三者构成的历史立体。小说所直接表达的就是一种悲剧性的缺陷形式。诗性乌托邦是挽救这种悲剧性缺陷形式的唯一途径,也是秀米思想的发端。乌托邦的理想对于秀米来说意味着自我发现、自我折磨,将自己发展为悲观奋斗者,悲观的乌托邦主义者。最后,女性乌托邦静静地在诗意的理想里死去。  相似文献   

19.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予以高度评价。但是《俄狄浦斯王》所触发的很难说是一种适度的情感,因为悲剧的"突转"所显示出的人和世界的虚无本性并非可被理性所能接受的真相。另外,《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情节有着本体论的意义,即它既是建构文本的推动力量,也带给观众以置身无序的幻灭感受。虚无和无序把人从世界那里分割开来,使其只能作为其自身存在。这种持守自身的存在者是超越的和自由的,却也是已然死亡的和被放逐的,这是持守自身的存在者所不得不有的命运,也是《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揭示人性的复杂,《白色巨塔》的主题更在于揭示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首先,从小说的题目来看,白色巨塔象征着医学界一种难以改变的僵化的权威体制。其次从财前悲剧性的命运来看,他遵循白塔规则,成为新的权威,可以不受压迫地自由发挥他的才能,却忘记了作为医生的崇高使命,失去了纯真善良的本性,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后从里见悲剧性的命运来看,他在白塔的压力下坚守了一个医者的本分,却不得不离开白塔,从此不能致力于他酷爱的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