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叶静渊 《中国农史》1994,13(3):96-101
我国蔬菜的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当今栽培的众多蔬菜种类中,除了我国原产者外,也有历代从国外引入者。其中明清时期引种者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仅豆类蔬菜就达四种,安们是菜豆,莱豆,软荚豌豆和四棱豆。本文根据史籍,特别是大量地方志的记载,分别探讨它们的引种时间,地区,经入后的发展概况及其栽培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唐代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乡村基层组织具有督导农业生产发展的法定职责,其历史必要性来自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按比户口、检察非违、课植农桑和催驱赋役等各项职责皆具有重要的农业经济意义。其中课植农桑一项,最为典型地反映了唐政府对于农业生产的强制性干预,它在资源分配、效率评估和农民经济行为选择等多个方面得到体现。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和租庸调制为两税法所替代,乡村基层组织由上层指定的督导农业生产的功能逐渐失去制度性的依据与内在动力,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3.
宋元诗文有关水车的记载集中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又以翻车记载最多,筒车次之。有关记载表明,宋元是我国水车大发展的时期,但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各有特点。翻车在长江下游地区空前普及,成为农家必备的农具,是塘埔圩田、陂塘水利建设和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对唐宋以来长江下游新经济重心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还对王祯《农书》设计的牛转翻车的实用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
王宝卿 《中国农史》2006,25(3):48-61
由于美洲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等特性决定其在中国北方旱作区得以大面积的快速推广。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大土地所有者减少。小土地所有者增加,土地出现分散状态是其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玲 《中国农史》2007,26(2):9-16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这里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自新石器时代以至秦汉,稻作生产传统一直未曾中断。进入魏晋南北朝后,荆州自然环境与人口的变化皆有利于稻作生产的发展,加之荆州政治军事地位的特殊性,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着意经营。使得荆州的稻作生产较之前代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稻作种植区域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产量的增加等方面。荆州稻米总产量的增加,使得荆州不仅有余粮可支援外地,并有部分剩余稻米进入了流通领域.成为长江下游城市粮食供应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唐代政府对西域一直实行积极的西向发展战略,进行屯垦与边疆开发。在唐朝有效管辖西域的一百五十余年中,西域的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商业贸易繁荣昌盛,使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从而有效保障了唐朝西北边疆安全和西域社会稳定,共同促进了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明清徽州乡(村)规民约论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卞利 《中国农史》2004,23(4):97-104
明清时期徽州的乡(村)规民约,作为某一特定乡村地域范围内,由一定组织、人群共同商议制定的某一共同地域组织或人群在一定时间内共同遵守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共同规则,其内容极其丰富,类型异常繁夥,地域特色十分鲜明。这些乡(村)规民约事实上就是明清时期徽州乡村社会的习惯法。它起到了维持徽州乡村社会既定秩序、维系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联系,进而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沈志忠 《中国农史》2004,23(4):24-31
近代以来,伴随着农业的资本主义化,美国农业出现了两次技术革命。由于农业革命而产生的先进的作物改良技术对近代中国的农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最早成立农科以及第一所在华注册的美国教会大学的金陵大学和当时的全国教育重镇中央大学在近代中关两国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即以两校农学院为中心探讨美国的农作物改良技术在近代中国的引进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吴海燕 《中国农史》2004,23(4):111-116
东晋南朝乡村社会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 ,乡村基层组织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本文在对此时乡村社会基层组织的存在状况、沿袭及其变迁进行辨析后认为 ,东晋时期乡级基层组织是确实存在的 ,但《宋书·百官志》中记载的乡村组织系统明显带有理想化的成分 ,同时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里、村并行现象。“村”在三国时期见于史籍之后 ,经历了一个由聚落—一般社会组织—地方基层组织的演变过程。村作为正式的被官方承认并在村中设置村吏的乡村组织 ,应该在南朝 ,特别是齐、梁之后。  相似文献   

10.
中亚五国优势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  蒋峥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25(5):34-39,55,56
中亚五国矿产资源丰富,油气、石油、煤炭、铁、锰、铬、铜、钼、金、锑、锌、铝土等矿种的储量和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而且从成矿的地质背景和优势矿种的矿集区分析,资源潜力巨大。加强与中亚五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对缓解我国资源压力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企业到中亚开展矿业投资,应综合考虑目标国的矿业法规政策和投资环境,并注意关注重点项目、评估投资风险、抓住投资机会、探索利用当地资源进行深加工的投资方式,寻找相关国家的垄断企业合作投资能源矿产;选择投资非油气矿产资源时,要慎选合作伙伴,考虑项目周边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清江淮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农业耕作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旺 《中国农史》2006,25(1):32-40
本文以灾害社会经济史的视角,对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农业耕作关系作了深入地探讨。笔者以为,频发的水旱灾害不仅造成了江淮大量耕地的丧失和可耕地地力的下降,从而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江淮一些地区传统优势种植农业的衰退以及一些地区耕作制度的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