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胡晓 《改革与战略》2007,23(8):49-52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越南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渐进式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公司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阐述越南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改革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探讨越南公司治理改革的成本收益、困难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借参加ICA/JAPAN培训学习的机会,我们对越南合作社进行一次短暂的访问。同中国供销合作社一样,在改革开放以前,越南合作社也是一个官办的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合作社几乎控制着所有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经营。但在越南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越南合作社  相似文献   

3.
韩宁 《魅力中国》2013,(14):66-66
根据越南国有企业改革指导委员会的统计,至2005年,越南国有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就业人数占48%,资金占62%;全部国企创造的GDP总额占越南GDP总额的30%,并占全国企业创造GDP的50%以上。因此,国企改革在越南经济革新中居于核心地位,国企改革既要从现实出发,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逐步向市场机制转轨并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4.
李松龄 《湖南经济》2000,(12):14-17
一、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变革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国有资产所有权人人有份(实际上是缺乏排他性)的财产制度已不再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这是因为:商品交换实际上是排他性所有权的交换。如果一种商品或财产缺乏排他性的所有权,你需要使用它就能毫无所费地得到它,那就不需要等价交换。人们认为,国有资产流失,所有权权益难以得到保证,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缺乏排他性,所有权权益的外在性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模糊。所以…  相似文献   

5.
段平利 《特区经济》2005,(12):109-110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动力之源。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题之一,综观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制度创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一、国有企业总体上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党和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使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国有经济发展的范围和规模相对缩小。按工业总产值算,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企业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  相似文献   

7.
陈淮 《特区展望》2000,(3):11-12
国有经济运作的主体应是国有资本;   ·国有资本同样是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企业所有制性质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职能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9.
<正>"越南改革学中国",这句话在越南国内一直流传颇广。的确,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如春风般吹遍中国,迅速地改变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面貌,国民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而在此时,与中国山水相连的越南却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经济遇到了重重困难,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沦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于是,就在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3位中国农民冒险在一份"生死状"上按下手印,尝  相似文献   

10.
11.
国有企业改革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学术界和国家有关当局认为国企改革的核心在于明晰产权。但笔者认为不剥离国企政策性负担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改革问题。国企改革的思路应是剥离政策性负担,硬化企业预算约束,理顺价格体系,完善外部治理。  相似文献   

12.
温怀德  温怀玉  刘渝琳 《特区经济》2006,210(7):216-218
国有企业不是本质,而只是一种载体,国有资本及其保值增值才是本质和内容。必须改变混淆经济利益本身和其载体———企业之间关系的现象,这要求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依然由国有企业控制,而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应放弃控对企业的经营权,或参股或退出,变国有企业为活化的国有资本,并由专业投资公司独立经营国有资本。政府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负责,不再对企业负责。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独立经营国有资本是可行的,并具有诸多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越经济改革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将近30年,越南的改革进程也有了21年。在此期间,两国经济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就两国经济改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阐述,并分析两国经济改革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陈望远  陈娜 《特区经济》2007,(12):145-146
本文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公平才能实现最终共同富裕,市场经济要求注重效率才能使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因此,可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两者并重的一种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环境下把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廖强风 《特区经济》2006,(5):242-243
本文提出了国企集团破产兼并的财务功能,剖析了其破产兼并困难的观念、体制、机制和行为方面的成因,并以此为基础概括出了确保其有序运作的相关策略。旨在为我国国企集团破产兼并这一资本运营的特殊方式有效运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6.
国企脱困后的改革向何处去 ?员工持股、经营者持股并不能解决国企存在的问题 ,唯有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创新才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5,16(2):118-148
This paper uses a novel approach in addressing two puzzl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finance in China, where government is a major player.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based on agency theory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 paper uses the political costs approach in studying the stock dividend puzzle and rights issues puzzle.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extent of political interference,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and institutional control affects corporate financing choices and dividend distribution decisions. The result sheds new light on improving the important corporate governance aspects of state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加入在即 ,国企靠什么与别人竞争 ?国企的成功在于一把手 ,更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帮企业现有业务结合在一起的胶水 ,也是新业务的发动机 ,多样化的形式及市场进入由它们引导。核心竞争力更是一种竞争者难以模仿的能力。衡量国企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看企  相似文献   

19.
陈石松 《特区经济》2008,(12):19-21
真正在国企改革中提出并逐渐重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笔者认为是党的"14大"以后,随后历经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第二阶段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第三阶段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