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志俭  张励 《发展》2006,(11):9-12
相关背景: 白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铜资源的开发而建设起来的资源型城市。早在西汉时期,白银便有青铜冶炼的历史。明朝洪武年间,就因创办“日出斗金”的官方冶炼机构“白银厂”而闻名全国。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建市,因铜而辉煌,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白银为全国有色系统输送了成千上万的技术骨干和产业工人。从1956年折腰山矿山大爆破至今,白银累计为国家生产有色金属500多万吨,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缔造了驰名中外的中国“铜城”。几十年来,白银一直以初级产品的生产输出为主,是中国的原材料基地,为民族工业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岁月无边,矿有尽时。作为资源型城市,如果不在资源鼎盛时期及时发展接续产业,最终将无法摆脱资源枯竭的法则。我国有429座资源型城市,其中54座城市面临“矿竭城衰”的威胁,云南东川因资源枯竭而导致撤市改区,大庆等一些重要城市因资源不足而被迫减产,中国煤城阜新的危机一度引起举国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银由于已探明铜资源日趋衰减,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城市经济发展跌入低谷徘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曾经光焰照人的白银,一度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厄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白银的知名度与发展速度越来越猛,她的发展之道引起许多行业的关注,终于形成了让人惊奇的“白银现象”。“白银现象”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原市委书记韩修国(现为甘肃省副省长)提出的“三不三互”原则。现在,“白银现象”已波及全国。仅仅几年时间,紧跟“白银现象”悄然崛起的白银铜城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又在  相似文献   

3.
白银是贵金属“家族”中工业用量最大的一种金属,其废弃物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数量之大颇为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瞩目。感光材料行业是白银的最大用户。全世界白银产量(约14500吨/年)的40%被用来生产感光材料,我国也大体如此。摄影、显影、定影之后,黑白胶片  相似文献   

4.
元明以降,白银逐步成为举国上下的基准货币,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路径。围绕白银货币化至货币白银化的历史源起、动态过程、促动机理及影响评价等问题,学界存有广泛争议。本文认为在宋金元时期白银货币化向货币白银化的演进过程中,中国货币体系经历了“铜钱基准”的陵夷并转向“白银基准”的内在变动过程。宋金时期白银在“铜钱基准体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金元之际白银价值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为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明代白银通过均则折纳、加耗、折价等形式成规模并结构性地嵌入贡赋体制,并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一道形成了难以逆转的货币白银化态势。对于中国以银为核心基准的近世货币结构而言,结合信用制度的角度可以看出,在西欧新兴国家信用日益聚合的趋势下,中国社会呈现出信用离散的特征。国家信用层级的缺失、金融技术与构架的迟滞及称量银本身所致的信用外在化、记账单位的紊乱是其最明显的表征,中西方金融体制在信用层面发生日益显见的分流。  相似文献   

5.
贵金属白银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史研究高度关注的对象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已从财政史、货币史、社会史等视角对中国历代白银的使用情况、功能发挥、政策变迁,以及其与贡赋经济、国家财政转型、传统经济近代化,乃至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有过深入探讨,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尽管如此,学界对于我国历史上白银与货币问题的解读和认知仍存有不少争议,值得做出进一步的考察和审视。触及“货币”这个最基本的核心概念,我国历史上的白银究于何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白银演化路径与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本位制、财政与货币制度体系以及国家信用的建立有何关联?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上述问题所蕴含的发展脉络和内在促动机理已有先行阐释,逐渐形成了白银货币化、货币白银化、统计银两化等命题,以及白银本位、以白银为中心、银钱并行、银钱复本位和货币分层等论断。学术之争议体现出不同货币理论流派在中国货币经济史研究中的碰撞,也格外提示学者们在关注历史上不同货币类型和流通内容的同时,结合、吸纳与贯通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最新的货币理论研究成果颇为重要。与此同时,如何更为客观地评价明清时期的白银演化对于赋役、财政和社会变迁的正负面深远影响?白银在其他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地域呈现出何种分布特点和流通实态?历史上的白银演化对我国整体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不同历史时期货币思想的传承与革新?中西方比较研究视野之下,我国货币金融演进的轨迹有何独特之处,其在中西方大分流的产生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近年来,学界对白银问题在微观实证层面又有不少新的探索和突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明清货币史、财政史的认识,也冲击着我们对于明清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一般认知。但如何理解这些“新”的事实,并从理论层面加以阐释,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或许歧见频出、百花齐放,是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正在酝酿中之征兆。为了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化,本刊特约请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白银问题专家,集中讨论上述富有争议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期刊发了万明、陈锋、彭凯翔、燕红忠四位先生的大作,岸本美绪、黑田明伸、邱永志三位先生的论文将于2020年第1期刊发。  相似文献   

6.
在对影响传统中国货币行用的若干理论关系进行澄清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了明代货币体系的“白银化”,认为它并不纯粹是钞法、钱法失败的产物,而是由宋代以前传统的铜钱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同时,明代的财政白银化对民间的白银行用虽然有挤出效应,但也增强了白银的货币属性,存在不可忽视的溢出效应。因此,白银化和货币化是明代经济中两个并不对立乃至可以相互促进的趋势,而由白银化推动的货币化最终为货币多元化在清代的成熟提供了条件,货币深化以及与之相伴的金融发展也揭示了明清经济正逐渐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7.
钱币与邮品     
马盼盼 《走向世界》2012,(18):100-101
“生活之近,艺术之远”是多年来贴在钱币和邮品这类藏品上的标签。不可否认.它们属于“真金白银”之类.这也在无形中成了它们远离艺术的界栏。然艺术之精深博大,更在于其所蕴含的精神命脉.正如钱币对历史变换的写照、如邮品对生命距离的感叹。此间艺术不在于风雅.而在于其重视与贴近生命的独特魅力.从而彰显出的特殊气质和风韵。  相似文献   

8.
金岩石 《新财经》2005,(3):16-17
藉长假之闲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白银谷》,该片、以山西太谷的康家票号为主线演绎了当年盛极一时的中国金融业。曾有文人惊叹:当年山西是中国的华尔街;也有史料记载:当年山西的“祁太平”(祁县、太谷、平遥)一度聚积了全国白银库存八成以上,史称“白银谷”。  相似文献   

9.
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是国家重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重要的能化工基地,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书过辉煌一笔。当信息化大潮滚涌而至,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面,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生活、生产和工作方式。作为欠发达地的城市,白银必须敏锐地捕捉信息化来的历史机遇,以巨大的勇气追赶潮,以争先的精神筹划和建设“数字白”,实现在更大范围宣传白银现代化建的成就,介绍白银招商引资的诚意、政、优势和项目,推动全市的外开放,让银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白银。“数字白银”就其广义上讲,就是白信息化,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  相似文献   

10.
齐永刚 《发展》2010,(9):19-1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颁布,对白银的发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牢牢抓住机遇,实现白银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切实把《意见》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国西部铜城”白银在艰苦创业中走向辉煌,又在铜矿资源几近枯竭之后从辉煌之境跌落至低谷。  相似文献   

12.
张智全 《发展》2012,(4):45-46
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白银既有"日出斗金"的历史辉煌,更有赓续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黄河文化是白银文化之根。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甘肃段的58%。从古代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到现代工业的崛起,从昔日水车轮转到闻名世界的高扬程提灌,无不与黄河紧密相连,区内星罗棋布的彩陶、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2006,(8):3-3
韩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了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陕西县市之最;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的民居建筑文化瑰宝党家村;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及司马迁墓祠;有古代建筑34处,为全国县、市之冠;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然而2004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不足1%,高资源禀赋与低旅游产出之间极不协调。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上海是在白银通货短缺的货币环境中崛起的,以往研究较少关注上海崛起的货币因素。本文以白银通货为中心线索,论述了上海开埠初期“以货易货”的外贸交易制度,使得上海不仅成为丝茶等土货出口的集散地,也成为棉布等洋货进口的集散地。以上海钱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信用体系,缓解了白银短缺对于贸易扩展的阻碍,同时使得进出口商品在上海的集散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得上海成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外贸总汇”之地。  相似文献   

15.
胥建明 《发展》2011,(9):62-63
如何避免矿竭城衰困境并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文以有色冶金城市白银为例,通过分析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以期探索其今后积极有效实现转型的可选之途。  相似文献   

16.
黄金、白银是国家短缺的贵重金属,素有“百金之王”的之称。它不仅有明亮的金属光泽,不怕酸碱,而且还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如果把一两纯金锤成薄片,能贴满九平方米的面积;一克银可拉成一千八百米长的细丝。所以黄金白银具有多种独特和良好的性能,在生产和国防科研及人民生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云南过去金银回收是个空白,不少以金  相似文献   

17.
暨南大学刘增合教授的力作《白银与战争:晚清战时财政运筹研究》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2021年4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将白银纳入考察视野,围绕晚清战时财政协济行动与非财政问题,重新发掘晚清咸丰朝以降之战时清廷财政制度嬗变之脉络,分析、阐释与此密切相关的问题,即战时财政制度运作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未被前人重视的面相,以及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新治史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对影响传统中国货币行用的若干理论关系进行澄清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了明代货币体系的"白银化",认为它并不纯粹是钞法、钱法失败的产物,而是由宋代以前传统的铜钱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同时,明代的财政白银化对民间的白银行用虽然有挤出效应,但也增强了白银的货币属性,存在不可忽视的溢出效应。因此,白银化和货币化是明代经济中两个并不对立乃至可以相互促进的趋势,而由白银化推动的货币化最终为货币多元化在清代的成熟提供了条件,货币深化以及与之相伴的金融发展也揭示了明清经济正逐渐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成了全球铁矿石贸易史上一个“分际线”:维持已有40年历史的年度基准价格谈判机制基本瓦解。全球钢厂都以“愤怒”作为第一反应,又以“无奈”作为第二反应,之后陆陆续续、直接间接地承认与矿商签订了季度合同或“临时协议”。在这变局稍稳的“间歇”,我们不妨对“铁矿石之变”来一个全程追踪,并沉下心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智全 《发展》2013,(7):31-33
白银市地处丝绸之路要冲、黄河上游枢纽、兰白都市核心,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42万人。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大型高扬程灌区。1956年震惊世界的白银矿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