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中引进了公允价值,使得国内企业有了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机会.本文将通过对公允价值的认识,更好的提出实现公允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许璐  许敏 《电子财会》2004,(9):51-53
上世纪80年代,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促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产生。1990年以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我国在1998年和1999年发布的会计准则中也较多地采用了公允价值,然而在2001年这几项准则被大幅度的修订。虽然目前推广公允价值的呼声很高,但它是否适用于我国当前的会计实务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美国FASB发布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57)——公允价值计量是一份最新、也是最能体现美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准则。该项准则的采用将影响或修改美国40多项其他会计准则。该准则并未扩大需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但它为FASB将来制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他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准则提供了参考样式,为计量这些资产和负债及相关的信息披露提供了一致性的架构。  相似文献   

4.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1998年在我国颁布的“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首次运用公允价值,由于当时条件尚不成熟,公允价值在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又被取消。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公允价值再次被采用,此次采用主要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本文以此为背景,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会计实务中,因特殊经济环境的存在和特定经济业务的发生,可能会出现会计规范的空白,导致会计实务无章可循。企业执行会计规范,有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即在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根据特定需要和目的,按照合理的职业判断进行有针对性的筹划,以实现调节财务报告相关指标的目的。这样的动机使得相关会计行为不能称得上公允。客观地讲,这是一种介于公允和不公允之间的财务报告。有的学者将这种介于公允和不公允之阃的财务报告的形成方法和会计行为定义为窗饰会计或创造性会计。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颁发了新的会计准则,其最大的变化是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准则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文章从会计实践角度剖析公允价值的运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郭建 《财会通讯》2008,(9):46-49
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给上市公司估值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尽管这是结合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但从上市公司实际运用公允价值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典型公司案例从债务重组、持有金融资产和资产置换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应用公允价值造成的公司价值的估值波动,并对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选择计量属性时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如何有效地应用公允价值是当前会计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体现,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要坚守“谨慎性”,并为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提出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变化(一)我国以前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1998年曾出现于我国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后来出现了不少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的现象,因而很快财政部就做出修订,中止了公允价值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李芳 《河北企业》2007,(12):15-15
公允价值会计是近年来国内外会计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和创新,企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日益增多的环境下,历史成本单一计量属性的缺陷日益明显,采用新的计量模式已经提到日程。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  相似文献   

11.
关乃川 《活力》2006,(7):39-39
一、当前盈余质量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1.盈余质量评价的特点 (1)立足会计利润的分析。近年来,部分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及过度的盈余管理,这反映出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的运用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因为盈余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由上市公司所选择的会计方法及管理层估计决定,所以报告盈余有可能没有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将金融工具划分成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并就其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规范。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套期保值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够具体,而且准则内容在理解上存在很多难点,文章结合案例就公允价值套期保值会计进行研究,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199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曾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2001年,财政部在修订后的准则中既限制使用公允价值,在某些方面又离不开公允价值,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审慎指出公允价值的是会计的计量属性之一,明确了公允价值的法律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越来越多的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将是我国会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曾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2001年,财政部在修订后的准则中既限制使用公允价值,在某些方面又离不开公允价值,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审慎指出公允价值的是会计的计量属性之一,明确了公允价值的法律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越来越多的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将是我国会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对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新会计准则的亮点,这必然要求存在大量该项目的上市银行改变原有的会计方法。应该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银行会计信息有着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也会导致税收、估值、技术手段和监管等方面出问题。为使商业银行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笔者建议:改进银行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改变银行监管方法,并积极促进同行业交流。  相似文献   

16.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发的新会计准则,在非货币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标准实现接轨的重要标志。在现实经济环境下,实现这种转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我国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努力,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以合理引导与规范公允价值在我国相关经济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允价值是相对于历史成本而出现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能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和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转移资产的价值。正是由于所提供会计信息的高度相关性,因此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早在1998年,公允价值就出现在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中,后因不少公司利用这一规定操纵利润,于是业界认为公允价值是操纵利润的根源,2001年会计准则修订时予以取消。此次新准则再次引入公允价值,上市公司会不会再次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新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有严格规定,减少了存在企业滥用公允价值的制度空间的可能性。公允价值的确认也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其为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探索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并在20世纪90年代末颁布的部分具体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因为实际运用中频繁出现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所以在2001年修订的会计准则中基本上取消了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修订的39个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新修订的准则再次把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明确地写进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在17个具体准则中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支芳  章丽萍 《财会通讯》2009,(6):13-14,30
为适应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顺应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全面提高中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重新引入会计实务,公允价值观成为新准则体系中的亮点。本文在分析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并对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弹性,为公司进行利润操作提供了便利。本文探讨了可能出现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几种情况,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了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利润的操纵。最后简要提出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