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近期的市场品牌调查中,工商银行牡丹卡被人民网授予首届“中国网友信赖与尊重的10大名牌”最高荣誉奖,被新浪网评选为“最满意银行卡”。这是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牡丹卡业务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的显著体现。 2005年,牡丹卡新增发卡近80万张,增幅11%。全年累计实现信用卡消费额693亿元。居同业首位;透支余额达  相似文献   

2.
《中国信用卡》2009,(10):10-10
牡丹花开迎盛事,诚信如一二十载。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的发展之路是我国信用卡发展之路的缩影。第一阶段(1989—1994年):起步奠基阶段 1989年工商银行发行第一张牡丹卡,“牡丹卡”成为工商银行第一个经商标注册的金融服务品牌。秉持“勇于开拓、锲而不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工商银行自1993年开始,以“牡丹卡”为统一品牌,相继开发了一系列牡丹卡产品。  相似文献   

3.
牡丹卡业务既是银行金融服务的一项市场工程,也是国家货币使用、流通、交换、储备等经济运行的一项系统工程。去年以来,工商银行牡丹卡业务在体制改革和服务创新的同时,也显露出多种风险,并且正形成一场牡丹卡信任危机,为此应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多学科的角度,揭示了当前牡丹卡安全信任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指出了牡丹卡业务改革创新中存在的四大责任风险;分析警示了“信任危机”和“责任风险”形成的负面影响;从法学理论上对牡丹卡的责任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明晰了银行的法律责任;并从建筑有效安全防火墙的角度,提出了若干风险防范措施,以保障牡丹卡各项业务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聂聪 《中国信用卡》2008,(23):54-54
与牡丹卡的第一次接触纯属偶然。工商银行出资对我们学校学生会的工作予以支持和赞助,学生会便主动承担起为工商银行宣传和完成一定的牡丹卡推广工作。我的一位同学是学生会的干部,当他找到我向我推销牡丹卡时,我还有些抵制情绪。但是,最后还是碍于同学情面办了一张工商银行牡丹卡,自此牡丹卡便走进了我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中国信用卡》2009,(4):58-75
1月23日,工商银行召开“让服务与您更近”——牡丹卡服务全面升级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信用卡》2007,(9S):8-58
近日,工商银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牡丹卡业务系统升级,此举为牡丹卡增添了诸多自助功能和个性化设置,使牡丹卡的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这些个性化功能,不但更大限度地满足了持卡人的用卡需求,而且有效增强了牡丹卡的市场竞争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成立后,为了加强管理和强化服务理念,整合和规范业务处理流程,对牡丹卡业务规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这些措施是工商银行着眼于中国加入WTO及适应金融全球化趋势所推出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牡丹卡业务改革后引发的所谓的“安全信任危机”,介绍了牡丹卡业务规章制度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市场反映,用牡丹卡业务规章制度改革前后的详实数据做对比,明确指出新措施的推出是经过相应的法律分析和部分地区成功试行之后才得以正式推出的,并不会导致牡丹卡安全信任危机和多种突出风险;同时,作者还对牡丹卡业务规章制度进一步改革创新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谈如何提高工商银行牡丹卡经营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卡作为工商银行获取利润的一条重要渠道,近几年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就目前的经营效益来看,仍不尽如人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本文提出牡丹卡业务的发展要向优质客户、市场、管理、技术创新要效益。  相似文献   

9.
1987年10月。工商银行选择在经济活跃的广州进行试点,由广州分行发行地区性信用卡——“红棉卡”。1989年。工商银行将信用卡统一名命为“牡丹卡”。以寓“牡丹花花中之王,牡丹卡卡中之冠”之意。表现了工商银行对未来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希望与期待。经过20年岁月的磨砺。牡丹卡业务在众香国度里绽放得更加娇艳。2006年1月,我行与包括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在内的投资团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美国运通公司与我行在联合发行信用卡方面开展合作。可以预见。牡丹卡业务将伴随着我行的改革和发展向着精品化.全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迈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牡丹卡业务既是银行金融服务的一项市场工程 ,也是国家货币使用、流通、交换、储备等经济运行的一项系统工程。去年以来 ,工商银行牡丹卡业务在体制改革和服务创新的同时 ,也显露出多种风险 ,并且正形成一场牡丹卡信任危机 ,为此应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多学科的角度 ,揭示了当前牡丹卡安全信任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指出了牡丹卡业务改革创新中存在的四大责任风险 ;分析警示了“信任危机”和“责任风险”形成的负面影响 ;从法学理论上对牡丹卡的责任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明晰了银行的法律责任 ;并从建筑有效安全防火墙的角度 ,提出了若干风险防范措施 ,以保障牡丹卡各项业务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颜建军 《金融论坛》2003,8(9):25-30
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成立后,为了加强管理和强化服务理念,整合和规范业务处理流程,对牡丹卡业务规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这些措施是工商银行着眼于中国加入WTO及适应金融全球化趋势所推出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牡丹卡业务改革后引发的所谓的“安全信任危机”,介绍了牡丹卡业务规章制度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市场反映,用牡丹卡业务规章制度改革前后的详实数据做对比,明确指出新措施的推出是经过相应的法律分析和部分地区成功试行之后才得以正式推出的,并不会导致牡丹卡安全信任危机和多种突出风险;同时,作者还对牡丹卡业务规章制度进一步改革创新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0月,工商银行选择在经济活跃的广州进行试点,由广州分行发行地区性信用卡——“红棉卡”。1989年,工商银行将信用卡统一名命为“牡丹卡”,以寓“牡丹花花中之王,牡丹卡卡中之冠”之意,表现了工商银行对未来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希望与期待。经过20年岁月的磨砺,牡丹卡业务在众香国度里绽放得更加娇艳。2006年1月,我行与包括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在内的投资团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美国运通公司与我行在联合发行信用卡方面开展合作。可以预见,牡丹卡业务将伴随着我行的改革和发展向着精品化、全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3.
目前,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的牡丹卡业务已步入发展期,要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谋求快速发展,就必须对牡丹卡的发展历史和竞争环境加以分析研究。一、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牡丹卡业务发展历程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牡丹卡业务是1991年8月1日起在合肥开办的,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  相似文献   

14.
牡丹卡情缘     
国花牡丹,以其优雅大方赢得人们的喜爱,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工商银行的银行卡以牡丹花命名,寓意“卡中之冠”。对于牡丹卡,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与牡丹卡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周明 《中国信用卡》2005,(10):16-20
作为国内首家银行卡专业化经营机构,牡丹卡中心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银行卡发卡机构超过106家、外资机构即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之际,始终强势的牡丹卡中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日前,7月13日刚刚走马上任的牡丹卡中心总裁徐志宏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委派管理着2万亿元资产的资金营运部总经理来掌管资产仅300亿元的牡丹卡中心,工商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对此,温和、儒雅的徐总称“深感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6.
银行综合业务计算机处理系统在X.25网上的实现工商银行山西省晋城市分行电脑部张雷,王广庆一、概述工商银行总行新近开发的“工商银行综合业务计算机处理系统”,是集储蓄、会计、牡丹卡、ATM、POS、电话银行等于一体的集成系统。系统的开发采用了许多当今流行...  相似文献   

17.
牡丹卡作为工商银行获取利润的一条重要渠道,近几年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就目前的经营效益来看,仍不尽如人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本文提出牡丹卡业务的发展要向优质客户、市场、管理、技术创新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商银行党委高度重视,要求全行持续、深入推进“数字工行”建设。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积极响应号召,于2022年全面开启了数字化转型,力求通过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高效率、提升体验,构建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21年,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开展了高质量、极具专业特色的消保宣教工作,并在2021年9月金融联合宣教活动中获得北京银保监局授予的“表现突出的组织单位”荣誉称号。在此次消保宣教工作中,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切实落实监管部门宣教工作各项要求,多渠道立体化推进宣教工作的开展,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  相似文献   

20.
救命钱     
不久前,一位叫郭伟的客户,手拿张牡丹灵通卡匆匆来到工商银行吉林省延吉市朝阳支行(牡丹卡专营行),说是要找牡丹卡部讨个说法。该行牡丹卡业务主管行长朴明哲接待了他,并耐心询问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