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高,2022年经济增长速度偏低。“三重压力”持续演化,需求收缩是短期内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国际主要经济体比较,我国经济增长-通胀指标组合相对偏冷,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有所提高。供给冲击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减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调整。消费信心指数和采购经理指数(PMI)仍处于弱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预期改善。2023年我国将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改善融资环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美联储加息路径可能趋向缓和,这些冲减“三重压力”的因素将缓解需求收缩压力,推动经济转向强势增长。长期的经济低增长会损害经济发展质量。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后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元年,应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质量与速度协调并进的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好局。  相似文献   

2.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看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县域金融供给不足就会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县域金融供求矛盾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重构县域金融体系,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球的经济联系如此密切,因而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使经济危机从美国一国扩大到全球范围内,此次经济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爆发的规模、影响、危害都是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其影响和危害已波及我国,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刘月 《商业科技》2013,(31):195-196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其经济就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79%,对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人们带来了疑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经济高速增长,又是什么因素可以使这种高速增长态势长时间的保持下去。单一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逐渐下降的,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即“资金深化”不断上升不足以使经济增长保持可持续性。这种情况下,人口规模或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影响就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所带来的是劳动力比重逐渐减少,社会总负担加重,经济增长处于一个相对严峻的人口结构环境中,社会总负担比对经济的影响是负作用,政府需要在人口政策上进行变化和改革,以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求富”、“求强”是我国人民近百年来的愿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勤奋工作,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愿望。通过对中国现行的贸易政策进行反思,提出放弃“新重商主义”,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工资富民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中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可持续发展差等问题逐渐凸显,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导向,而作为经济结构改革驱动力量的供给侧改革从产品质量、产业驱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方面对供给侧的改变提出了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将受到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题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影响。资金作为企业运行的血脉,它的来源渠道,融资资本成本的高低,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企业的长足发展。而在供给侧改革大潮中,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合理、高效融资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构成,其供需结构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特殊性。通过在交易和分工两个层面上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我国外贸表现出一种“低端供给—国外需求”的结构,存在固化、弱化、高风险化的特点。通过对国际国内现状分析,我国外贸结构问题明显,决定了增速放缓的外贸新常态,必须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实施路径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创新外贸管理政策等。  相似文献   

8.
闻海 《市场周刊》2005,(48):29-29
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日前在京举行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随着能源行业投资的迅猛增加,我国能源供给将在2006年出现重大变化。困扰我国经济多年的缺煤、缺电问题可望大幅缓解,全国能源供给将出现近年少有的“供需基本平衡”局面。  相似文献   

9.
李若愚 《中国物价》2011,(9):32-35,10
2010年的国际粮价飙升尚未出现拐点,未来还有一定上涨空间。虽然我国粮价相对国际粮价具有一定独立性,但预期效应和比价效应使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存在关联,国际粮价维持升势仍可能给国内粮价带来输入性压力。中长期看,我国粮价将在较长时间内面临成本推动型涨价压力。短期看,我国粮食供求是“紧平衡”,粮食市场参与主体普遍存在涨价预期,粮食生产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快速转化为粮价上涨动力。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2011年我国粮食“保供稳价”面临压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企稳回升过程中,但基础尚不牢固.2013年增长有望超过8%,略好于2012年.展望未来5~10年,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30余年的“结构性增速”逐步转向“结构性减速”轨道,潜在增长率水平将会趋缓至“七上八下”格局.根据对GDP的非农就业弹性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关系的分析,2013-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若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就能保障城乡就业稳定.这意味着,未来5~10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应当从重经济增长速度,切实转变到全面提升质量、微观经济效率、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上,我国经济运行的指导方针应从“平稳较快”转变到“稳速增效”上来.相应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应当从侧重需求管理,转变到全面供给管理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使之在搞活市场、扩大就业、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致,金融供给相对滞后、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流动资金相对匮乏等现象,已日渐显现,并成为阻碍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突出,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继而就农村金融的供给方面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与“三农”问题的不解情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农村金融理应是现代农村经济的中心,农村金融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点。没有金融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是无源之水,要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加大包括金融支持在内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更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王昕 《市场论坛》2004,(9):43-43,40
目前“三农”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旧有的体制和现实的体制不能保证提供给农村基本的公共产品,从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形成“瓶颈”,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为尽快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必须从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等方面构建新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通货紧缩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通货紧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年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未完成或不彻底的反映,是中国人通过“摸着石头过河”,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进程中所必然遇到的暂时困难或者所交的学费。同时,它也反映了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经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缺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6.
“老有所居”是我国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借鉴了新加坡的住房经验之后,我国在北京天津等地开设了试点工程,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随后我印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为促进我国国计民生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安定的根基。但是随着社会进步,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不适用于我国经济的现阶段经济的发展情况。亟待改革其中的隐患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农村金融供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倾力支持“三农”之时,作为农村经济核心的农村金融却出现了金融供给不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魏涛  田坤 《财经论丛》2023,(5):15-24
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5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本文实证考察了经济集聚对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空间溢出。研究发现,依托城市群建设所产生的经济集聚效应显著促进了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机制研究显示,城市群建设通过吸引资源要素流入创造“集聚租”,“集聚租”带来的超额税收收入为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提供财政保障。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财政压力较小和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效果更显著。拓展研究得出,城市群建设会对周边300千米以内区域的公共服务供给产生“虹吸效应”而非“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9.
《致富天地》2006,(5):48-48
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负责人表示,2005年我国食糖行业盈利达92亿,今年我国糖业盈利情况将更好。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消费量增加、食品工业发展、国际糖价相对较高等原因,促进了我国食糖行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糖价平均为3066元/吨,相对较低,刺激’了消费的增加;2000-2004年,糖果生产增加了70%,糕点的产量增加了一倍多。  相似文献   

20.
代明  陈俊  姜寒 《财经论丛》2016,(10):3-10
“中心-外围”说是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学的“要核”,经济活动的集聚会推高本地工资水平而出现产业外移的“离心力”。本文研究发现知识外溢和市场潜力可强化本地的产业“向心力”,惠及并吸纳相对倚重知识、信息和市场氛围的研发活动(产业)。这两种力的“对冲”效应及其消长得到了国内相关区域数据的证实,较好地解释了国内外普遍发生的产业外移和研发集聚现象,对我国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